吴英牌坊。
历史上的将军祠牌坊群。
霍勒斯·戴笔下的厦门古牌坊。
新落成的“盛世梯航”牌坊。
蒋元枢在台南兴建的“鲲维永奠”坊。
厦门网讯在《厦门志》里曾记载却已湮没多时的“盛世梯航”古牌坊,最近重现厦门港朝宗宫。这座牌坊,曾是厦台历史渊源和厦门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口岸的见证。
牌坊,对于一座城池而言,犹如一部纪传体史书,讲述着动人故事,勾起市民心中牵挂的那缕乡愁。本期“城市影像”,记者循着专家的脚步和一组新旧照片,揭开厦门古牌坊的“尘封往事”。
《厦门志》曾记载岛上16座古牌坊
厦门在历史上究竟是有多少古牌坊?文史专家郭坤聪介绍道,道光十五年(1835年)成书的《厦门志》曾记载厦门岛上共有16座古牌坊,这些牌坊分别是功名坊、表功坊、贞节坊、钦赐祭葬坊等类别,其中贞节坊最多,有6座。
“最古老的功名坊是明代嘉靖年间,立于厦门城南门前的进士杨逢春坊。”郭坤聪特别指出,《厦门志》上记载的牌坊数量,并不是厦门岛历史牌坊的总数。
郭坤聪边说边亮出一张清末民初由外国人拍摄的厦门将军祠牌坊群老照片,“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当年位于文灶一带的厦门古牌坊群多么壮观,现在谁也说不清这些牌坊群的具体名称,只知道牌坊群中有施琅的牌坊,有些则是在道光十五年之后建立的。”他说,这一带还有清代著名将领、厦门人吴英的牌坊,原立于吴氏祠堂前,名“勋崇山海”坊,不属于画面上的牌坊群。抗日战争时,日寇发现有反日标语写在牌坊上,就把这个牌坊捣毁了。
有关专家指出,除此之外,厦门的街巷里原来也有一些牌坊是《厦门志》没有记录的,如原在丹霞宫小巷内的吴鸿源牌坊、上古街的苏廷玉牌坊。而原普佑街表彰厦门孝子黄传昌的“孝阙增光”坊,是厦门岛上唯一的一座孝子坊,也是岛上唯一保留完整的一座古牌坊,现立于黄世金故居前。
古牌坊曾引来诸多外国人关注
厦门的古牌坊不仅有牵系海峡两岸的文化因素,还曾是来厦经商旅游的外国人瞩目的景观。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来厦门采风的英国画家就手绘了厦门城南门内的进士杨逢春坊,留下了宝贵的厦门古牌坊影像,照相机发明后,一些西洋摄影师也纷纷把镜头聚焦在了厦门的古牌坊,可惜现在厦门古牌坊存世的影像并不多。
前不久,现代美国画家霍勒斯·戴(1909-1984)的后裔来到厦门寻访他父辈的足迹,并带来了父亲的画作,其中就有一张厦门古牌坊的画作。这幅画描绘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厦门古城开始部分拆除,为了加快旧城的拆除和道路建设的进度,还成立了一个叫“市政督办公署”的机构。“那时有碍道路建设的建筑物都要拆除,年轻的霍勒斯肯定看到了这一幕。到了1927年,画家也许意识到,画面上的这座古牌坊将走进历史,因此,他用饱含情感的笔触将它画了下来。
对霍勒斯画的这个厦门古牌坊究竟是哪一个,文史专家们还不敢定论,但这位美国画家确实为厦门一个精美的古牌坊留下了最后存照。
【延伸】
朝宗宫牌坊 见证两岸往来
在新落成的盛世梯航牌坊前,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道出了古牌坊的历史故事,“原牌坊是清代乾隆年间(1772年)时任厦门海防同知蒋元枢在厦门玉沙坡(现称沙坡尾)的风神庙和朝宗宫前建造的。”他说,从1685年到1784年的近百年间,玉沙坡是与台湾对渡的唯一一处港口,也是官员来往必经之地。所有要到台湾上任的官员都会在这里聚会,向朝宗宫的妈祖和风神庙的风神祈求赴台平安,一般的平民百姓过台湾下南洋也是如此,那些海内外的商人更是汇集于此,所以蒋元枢在建造“盛世梯航”牌坊时,另一面所题的是“天南都会”,可见当时的玉沙坡不仅有渔业活动、商业活动,还有政务活动和海防活动。
三年后,也就是1775年,蒋元枢升任台湾知府,第二年又任“福建分巡台澎兵备道兼理学政”,成为台湾最高军事长官。1777年,他在台南接官亭以厦门玉沙坡“盛世梯航”牌坊为蓝本,兴建了“鲲维永奠”坊,同样采用花岗雅虎和青斗石建造,由惠安工匠打造,高达8.19米。
遗憾的是,玉沙坡的牌坊早已湮没在历史中,而台南牌坊仍存,彭一万说,这次厦门复建“盛世梯航”牌坊,又把蒋元枢当年克隆的厦门牌坊再复制回厦门,可以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历史印证。
本组文/卢志明李梦丹
本报记者陈冬
本组图/卢志明林坤山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