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刚过,清明将至。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清明扫墓祭祀祖先的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近年来人们开始了大胆创新。
今年清明来临之际,一些地方的公墓就推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祭祀”方式——微信远程祭祀。用户在微信公众号上填写寄语,随后寄语可同步到墓地前的一块大电子屏上滚动显示,以表哀思。
对于手机“扫墓”,有人认为这是与时俱进,既环保,又时尚;有人认为这种形式会冲击传统习俗,会让清明节的内涵打折扣。如何看待这个手机扫墓?关键要心怀仪式感,不可失去固有的精神原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流动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当许多人把他乡当故乡时,身在远方的人们就难以在清明节赶回故乡,去祭奠亲人。因此前几年就出现了所谓的“代客扫墓”现象。随着网络的发展,手机微信早已成为了大家日常生活的一种必备工具,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公墓推出“手机扫墓”业务也算是应时之需。既可倡导更加生态环保的祭奠方式,又可及时表达对亲人的哀思。
通过关注公墓推出的微信公众号,在“更多功能”菜单里的“思念寄语”里给逝去的亲人撰写寄语,发送成功后寄语就可以同步到公墓设立的电子屏上。既可以让他人看见,也可以激发自己对亲人的惦念之情。从市场的反应情况看,这种业务还是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手机扫墓可以有,前提是不能应付了事。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至今也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而清明扫墓习俗也代代相传。为啥这个节气能够延承数千年而不衰?扫墓仪式是一方面,而清明扫墓背后的尊老爱老文化,这种不忘先祖恩德的精神纽带始终维系着我们的心空。
对于年龄稍长一些的人来说,在每年的清明,我们自小就跟随父母在年复一年的祭奠着祖先。当我们长大后,也像父母一样重复着这种仪式,传递着这种精神纽带。一个人,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位高权重,还是一介平民,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必须牢记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到何处去,这才是我们的精神原道。
从反对者的核心观点看,主要是担心手机扫墓会让祭奠亲人的内涵大打折扣。由此看来,无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大家都聚焦一个共同话题,就是内心的仪式感,就是要坚守自己的精神原道。从这个意义而言,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始终坚守传统文化,始终心怀仪式感。代客扫墓、亲自扫墓与手机扫墓,都可以并行不悖。(张继)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