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21日讯(福建日报 林长华)闲读《三国演义》,意外发现4张夹在书中的福建省侨汇券(右图)。面对熟悉的“面孔”,我犹如邂逅老友一样亲热,而对于“80后”“90后”来说,这可是未曾谋面的稀客。
侨汇券是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也是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实物见证。这4张侨汇券系1979年版和1983年版,由当时的福建省商业局、省粮食厅印发,分别为洗涤用品购买券、食糖购买券、食油购买券、工业品购买券(可购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
票券虽然只有邮票大小,却向我们透露出陈迹斑斑的历史信息:一是那个时候物资短缺,肥皂、洗衣粉之类的洗涤用品和白糖、红糖、食油光有钞票还买不到,还得凭票券才能买到;二是侨汇券的种类很多,除了上述4种购买券外,还有布票、粮票、香烟、副食品等,涵盖了生活中的吃、穿、用,当时市场上所能买到的商品几乎都能在侨汇券中找到对应的;三是侨汇券的设计,使用的是“文革”期间出炉的简化字,如福建的“建”字为“走”字底上加一个“占”,食糖的“糖”为“米”字旁加一个“广”,现在早已废止使用。
票券方寸间,多少老故事。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全国各地为了吸收外汇,鼓励境外的华侨、港澳同胞向内地寄钱,在外币兑换成人民币的同时,按照一定比例发给侨汇券,以此鼓励华侨给内地亲戚朋友多汇款,为国家多创外汇,凭侨汇券和人民币就可以到指定的“侨字号”商店购买当时的计划供应物资和紧俏商品。1978年,家乡福建东山县成立了凭证供应物资的华侨特需供应公司。按照福建省侨汇物资供应有关规定,每百元侨汇可对应地供应大米40公斤、生油2公斤、糖2.5公斤、猪肉1.5公斤,还有钢材5公斤、水泥100公斤、木材0.2立方米……
由于侨汇券的使用对象是特殊人群,当时人们一旦持有这种有价的票券,很快就会把它给消费掉,因而流入社会甚少,特别是设计构思精巧、图案美观大方、印刷工艺精致、具有一定防伪功能的整版侨汇券更是凤毛麟角。如今盛兴收藏,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侨汇券,又进入了民间集藏市场,成为藏友们青睐的新宠。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3-21出境旅行——文明拍照
- 2017-03-21出境旅行——文明礼让
- 2017-03-21出境旅行——文明乘车
- 2017-03-21出境旅行——文明参观
- 2017-03-21“人脸识别厕纸机”既是技术管理也是文明监督
- 2017-03-21漳州云霄县召开2017年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动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