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多元文化、闽南文化,是泉州人最美的乡愁。”康涛说,要用“活化”保护的方式,让千年“海丝”文化更生动地活在古街古巷中,活在市井生活中,活在旅游经济中。 过去五年,泉州文化在传承弘扬中彰显独特魅力: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海丝”国际研讨会、中阿城市论坛,“海丝”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成为国务院确定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牵头城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 去年8月底,国家文物局公布共31个遗产点列入首批海丝申遗点,其中泉州有14个,申遗点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数近一半。作为“海丝”申遗的牵头城市,泉州海丝遗产点的文物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正在全面推进。记者了解到,泉州已经编制12处海丝文物修缮方案、获批施工;编制12个遗产点环境整治方案;设于泉州海交馆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展示总中心进展顺利,整个展陈设计方案预计于2017年2月1日前完成。此外,泉州首部实体法《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已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多年来,“海丝”文化带来的宝贵财富正转化为泉州这座城市的功能、特质和气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引领下,泉州千年“海丝”基因被彻底激活:加快海丝经贸平台建设,推动泉州综合保税区、晋江陆地港、泉州购跨境电商平台等建设;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主动复制推广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加快实行“单一窗口”和“三互”大通关;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设立工业园区、开展收购、兼并等各项活动。 数字显示,2016年,泉州开展了39场泉州品牌“境外行”、“海丝行”活动,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超120亿美元。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2016年泉州预计实现生产总值6610亿元人民币、外贸进出口1652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连续18年领跑福建。 目前,泉州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五大千亿产业集群,拥有上市公司101家、中国驰名商标152枚。 “今后,要坚持新城聚集,推动环湾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协调衔接,加快建设‘海丝‘新城。”康涛表示,“海丝新城”的概念与泉州保护建设古城相呼应,在做好古城保护利用时,也注重建设新区。 可以预见,“海丝”依然是未来5年泉州建设的重磅工作。“一带一路”的开放大格局,为泉州城市定位、港口发展、产能合作等带来更多战略契合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正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