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杰文津)“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乡村文明建设的得失提升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攸关的高度。根据中央部署,各地在乡村文明建设领域积极发力,巧施妙用,逐渐积累起大量有益经验,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好民风好家风好乡风:齐心向上、清风净流
“老人去世了,不再烧纸草、披麻戴孝,骨灰一律葬入新公墓,这种做法既省钱又省心,乡亲们很欢迎。”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东崖村村民孙建水说,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丧事由理事会实行统一的仪式流程,不再大操大办,原来花费近万元,现在也就千余元。
无独有偶,离齐鲁大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白大路村58岁的村民屈白在村里新成立红白理事会后,第一个为子女操办喜事,“婚宴用自己家的羊和鸡,新鲜又健康,吃得放心,亲戚朋友们来参加也方便,大家红火了两天才花了以前一半的钱,比去镇里大酒店办实惠多了。”
近年来,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一些乡村陋习卷土重来,铺排攀比、奢侈浮夸等农村“富贵病”开始冒头。这不仅浊化民风乡风,也使许多家庭不堪重负,成为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针对此类现象,红白理事会等机构应时而生,倡导树新风、讲文明、易积俗。
不断涌现的村民文艺社团,也在为致富路上的农民送去清风净流。
在黑龙江,民主镇光明村的“邻里乡亲”乐队多年来为村里和周边进行无数场义务演出,被村民们称为“农民身边不走的文化队”;方正县实施“导德齐礼”工程,整合道德讲堂、农民技校、农村剧场等多种资源,建设乡镇、村、屯“德礼之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及精神文明建设试点县。在浙江长兴县上泗安村,“依托文化礼堂、乡村大舞台等阵地,‘周周演’、‘排舞大赛’、‘村晚’等文体活动相继上演,村风带家风,家风带民风,民风带社风,社风促发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好民风好家风好乡风正助力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