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筑墙御倭寇
据明代《福宁州志》和清代《福宁府志》等地方志记载,福宁州第一次遭受倭寇袭扰,是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此后屡屡进犯,虽规模较小,但抓妇女、抢钱粮,让沿海民众不得安宁。
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执行朱元璋“高筑墙”战略,到东南沿海指导修筑工事。他在今霞浦县东冲半岛东侧的大金(今大京镇)设千户所,建设闽东沿海最早的城堡——大金城堡。当时,大金千户所是福建五大千户所之首,城堡面积最大,周长达2815米。次年,福宁县设立福宁卫(相当于师级军事单位),下辖7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有1100人,另设两个水寨(相当于今海军基地),共约一万人。与大金城堡相距不远的闾峡城堡,也是在这期间建设的。此后,由于朝廷重视海防,倭患较小。
但到明朝中期,朝纲不振,军队散漫。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开始,倭寇进犯日趋严重。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大举围困闾峡,当时守城官兵凭借闾峡城堡顽抗,最终倭寇进攻不下而撤退,此战被称为闾峡保卫战。这场战役,让人认识到城堡的重要作用。由此开始,福宁州自北到南掀起了修筑城堡、防御倭寇的热潮。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倭寇扎营福宁州城东关,围攻福宁州城不下。此前,分守道舒春芳即铸造大铳,训练铳手,至此,代知州徐甫宰下令发大铳破敌,杀死倭寇数人,并击中一个前来侦探虚实的倭寇头目。当夜,倭寇用声东击西法攻城,又被守军所败。如此坚持七昼夜,倭寇见州城防守森严而撤退。
当时,福宁州知州柴应宾身患重病,恰好武平县知县徐甫宰奉命到福宁州核查军饷,便临危受命代任福宁州知州。他率军民英勇抗敌,坚守半年,倭寇多次攻而不下而撤退,但福宁州亦损失严重。当时,由于寺庙临近州城而地势高,为防止倭寇以寺庙为据点,徐甫宰万般无奈之下,烧毁两座寺庙与一座道观,其中建善寺为千年古刹,令后人惋惜。
同年,抗倭将领、参将黎鹏举率兵分别在福宁湾及其附近的屏风屿、镇下门和三沙海面击溃倭寇。不久,俞大猷在嵛山岛外击沉一艘倭寇大船,又乘胜追击,在三沙火焰山用火攻,打败倭寇。
这一时期,福宁州经历了与倭寇多场战役。霞浦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永迁说,这一时期建设了包括数十座古堡在内的大量海防设施,“高筑墙,御倭寇” 成为当时福宁州地方官兵和广大民众一项重要军事任务和义务,也为后来戚继光两次入闽重创倭寇,打下了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