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德女学校保留百年前的模样。
-汇丰银行公馆尽现中西文化之美。
-在展览馆了解琴岛教育史。
单纯阅读文字,或许您很难想象到鼓浪屿的昔日荣光,但如果您在岛上走上一遭,细细欣赏那些遗存下来的老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也好,小型精致建筑也好,您就会明白为什么老鼓浪屿人说起往事会那么自豪。
毓德女学校和汇丰银行都曾见证了鼓浪屿在那个时代的繁荣,创办方所留下的建筑在鼓浪屿整治提升中,或全面修缮,或还原格局,或展现其历史沿革,用各种方式向公众讲述那些“荣光故事”。
文/记者林晓云图/记者刘东华
【前世】
国内最早的女学校,见证女性解放运动
国内最早的女学校——毓德女学校不仅是厦门二中的前身,更是鼓浪屿甚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先驱,曾经培养了中国现代第一位女声乐教育家周淑安、中国第一位女性牧师何恩及、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奠基人林巧稚等。在女性解放运动中,毓德女学校起到重要作用。1874年,厦门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反缠足组织——戒缠足会,毓德女学校也因此严格要求女学生一律不可缠足。
1845年,美国归正教会在厦开办了闽南地区的第一所小学,1847年又开设新式女学堂。1880年,女学堂迁到鼓浪屿田尾路,定名为“田尾女学堂”,也叫“花旗女学”(今田尾路14号)。到1906年,全国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仅600名,田尾女学堂培养的就有上百人。鼓浪屿申遗办文史学者吴永奇说:“当时上海教会学校圣玛丽大学从这所女学校吸收生源,林语堂夫人廖翠凤就是其中之一。”
田尾女学堂后来附设两个师范班,具备中等学校的雏形。1889年,学堂增建女子小学;1910年,正式更名为“毓德女学校”;1921年,扩建并改名为“毓德女中”;1925年,搬至东山仔顶的寻源中学校舍;1931年,毓德女小改为女中的附属小学;1945年,因战乱停办的毓德女小复办。
毓德女小复办时,在毓德女学校旧址西侧新建“凹”字形校舍(今田尾路28号)。学校里还有一座西式外廊和闽南传统屋顶结合的建筑,当时学校首任管理者、美国传教士打马字及其家人居住于此,俗称“三落住宅”。这些老建筑都见证了近现代教育、女性解放运动在鼓浪屿的发展。
【今生】
修缮为教育展览馆,近期将对外开放
如今的毓德女学校旧址还保留着百年前的模样。在保留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学校旧址被修缮为鼓浪屿教育展览馆,近期将对外开放。
展览馆分为多个展区,展出与鼓浪屿教育历史沿革相关的珍贵文物。若您想知道鼓浪屿上曾经办了多少学校,这里有长长清单罗列外国教会和国人创办的中小学。展馆特别修建了一间教室,里面配有木头桌椅、屏幕、黑板等,参观者可以坐在这里,慢慢了解鼓浪屿教育的历史。
第五展区“音乐足球”区里,一组雕塑展现的是音乐课演奏排练的场景。女学生弹奏钢琴,男学生拉着小提琴,还有男女学生倾情歌唱。百年前的绿茵球场在这里也有微缩版,参观者可以看到当年的学生足球赛场景。
在展览馆内走一趟,您就明白为什么百年来鼓浪屿人杰地灵,培养出那么多领域的人才,也会理解为什么鼓浪屿人有国际化视野和包容多元文化的胸怀。
【前世】
厦门最早的近代银行,给当时的经济注入动力
学校的创办给鼓浪屿教育带来活力,而外国银行的入驻则给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873年,英国“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厦门开设分行,比大清银行进入厦门早了36年,比日本银行进入厦门早了21年,因此成为厦门最早的近代银行。汇丰银行厦门分行当时的主要业务是以茶叶贸易为主的汇兑以及海外移民汇款的解付,还发行了以西班牙本洋为单位的“银元钞票”以支付侨汇。外商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1876年,汇丰银行选址在笔架山的断崖顶建设公馆(今鼓新路57号)。公馆最初是英商怡记洋行的闲乐居,后来成为汇丰银行的高级住宅。建筑采用花岗岩作为基础,为单层砖木结构,前后设外廊,廊柱用特制弧形红砖砌筑。建筑平面采用较特殊的三叶草形,体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对于多彩多变造型的喜好。从公馆大约走2分钟,就可以到汇丰银行职员公寓。
公馆的脚下是重兴三和宫记摩崖石刻,公馆内可眺望厦门岛,一度成为鼓浪屿上的标志性建筑。中国人曾以破坏风水为由,反对在此处建设,但西方人对该地点赞不绝口。中西方对场所空间、景观等的不同理解在此碰撞。
【今生】
公馆一度成为大杂院,如今尽现文化之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汇丰银行公馆以及汇丰银行职员公寓曾一度成为大杂院,风采尽失,标志性外廊被封堵住,内部格局被重新切割,房子破损严重。
幸好,公馆旧址外部已恢复原貌,外廊重新打开,门窗也修复成原来的木质模样,在一大片绿树花草间,尽现中西文化之美。公馆内,连百叶窗都是当年的样子——棕色的木百叶窗,每扇活动页都可以手控,光影跟随百叶方向变化。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9-02省气象局举办“文明交通,平安出行”交通安全讲座
- 2016-09-02省标准化院条码青年文明号亲切帮扶企业获赞誉
- 2016-09-02鲤城区召开深化创建文明城市(区)工作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