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郡王,封号其来有自
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及十一年、十二年,永历帝三次封郑成功“延平王”,郑成功最终接受。在众多的中国地名中,永历帝为什么会取用“延平府”的府名来为郑成功封王呢?
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会长张水源说,郑成功闽西北抗清的主要地点,明末清初时分别属于延平府、建宁府和邵武府。其中延平府为闽江上流最大之都会,俗有“铜延平,铁邵武”之称,是郑成功跟随隆武帝时居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当时,为了便于保护入住在延平府府衙的隆武帝,郑成功曾以临江的延寿楼为军事指挥所,以雄踞府衙后面的西山为阅军教场,尽职尽责地担负起隆武帝的抗清重托。
上世纪70年代,当地的剑津中学在兴建教学楼的施工中,曾挖出数门明清火炮,这些火炮是郑成功在延平征战的历史明证。因此,用郑成功成才所在的延平府府名来加封郑成功,是非常具有励志褒奖意义的。再加上郑成功是福建人,为其取用一个福建的府名作封号也是相当合理的选择。而在当时福建八府府名中,“延平府”所具有的“延续”“平安”之意,对于南明永历政权来说,无疑又是最具吉祥的意象。
300余年来,海峡两岸许多地方为了纪念郑成功,大多沿用中国最为传统的纪念方式,即为其建立祠祀。然而,在他人生历练的起点地延平,人们沿用的往往是流传至今、威风八面的战胜鼓,来表达对英雄的无限敬意。延平峡阳战胜鼓,主要以大鼓、扁鼓及手钹等打击乐器为主,声音浑厚雄壮,粗犷有力,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军队所用的一套击鼓技艺。
与战胜鼓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非遗项目,还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挑幡。挑幡源于延平大洲,也是由郑成功在延平的抗清活动发展而来的。现住延平大洲村的居民,不少是讲闽南话的群体,据说是原郑成功兵勇的后裔,他们还依稀记得祖辈说起:“当时大洲岛设有水师营寨,每日江面都有五六十艘船穿梭训练,每艘船上兵勇二三十员,规模十分宏大。”
可以说,郑成功的延平征战,不仅为这里的山川风物增添了几抹鲜艳的历史重彩,还为我们今天缅怀英雄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8-23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
- 2016-08-22从“奖牌变化”来看奥运竞技文明之美
- 2016-08-22文物创意IP让文明流动指间
- 2016-08-22文明旅游要从严“治景去污”
- 2016-08-22礼俗文化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推手
- 2016-08-22建宁积极开展文明交通系列活动 引领文明出行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