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条陈,战略思想的基础
颇具东南形胜的延平,“踞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扼八闽之咽喉”,曾连续600多年为延平府(路)治所,既有“文”的悠远和风采,又有“铜”的厚重和灵气。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州学,史称“延平四贤”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等理学大师。郑成功来到“铜延平”这块土地上,睹江山形胜,逐渐形成自己的军事战略思想。
1646年4月,郑成功在延平提出建议:“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一语切中了当时偏隅一方坚持抗清斗争的要害所在,被后人概称作“延平条陈”。闻此奇策的隆武帝对此赞赏有加,叹曰:“骍角也!”封忠孝伯,赐尚方剑,便宜行事,挂招讨大将军印。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教授认为,“延平条陈”是郑成功从延平起步,最后完成一生丰功伟业的重要思想基础。
实际上,延平抗清的经验教训,使郑成功有了比其他抗清组织更为切肤的军事认识和政治认识。他在组建军队时,就非常注重健全军队的组织和编制,将军队分设为陆军和水师各镇,进一步发挥福建山海相依的地理优势,实现其“航船合攻”的战略鸿图;而在训练军队时,则非常注重将领的选拔和带兵打仗的策略,做到“拣将进取”,为抗清斗争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为了在山多地少的福建坚持抗清,郑成功念念不忘“通洋裕国、以商养战”,这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是很有特色的。清人郁永河评价说:“成功以海外弹丸之地,养兵十万余,甲胄戈矢罔不坚利,战舰以数千计,又交通内地,遍买人心,而财用不匮者,以有通洋之利也。”正是通洋带来的养军之便,才使郑军能坚持长达17年的抗清斗争并最终取得了驱荷复台的伟大胜利。
“‘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的设想,不是在闽西北山区的抗清活动中能实践的。”在武夷学院教授陈利华看来,“延平条陈”的内容与收复台湾关系密切,延平是郑成功驱荷复台的策源地。
据荷兰人揆一著的《被遗误的台湾》记载:“国姓爷在中国大陆遭逢不利,便开始窥伺台湾,他无法长期隐藏这个意图,因为外界在数年前就察觉此事。1646年爪哇的巴达维亚东印度公司首次从日本方面获悉这个消息,此事记载于同年11月日本长崎商馆所起草的决议。”
世界郑氏宗亲总会出版的《功垂千秋·延平王郑成功》也有多篇文章辅证这个猜想:“隆武二年(1646年),巴达维亚东印度公司截获日本长崎商馆所获取的情报,荷兰人已得知郑成功有攻取台湾的计划。”
陈利华表示,今年是“延平条陈”提出370周年,这一战略主张,是郑成功在闽西北军政生涯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思想,抗清驱荷斗争的指导方针。尤其是“通洋裕国”的践行,不但实现了“以商养战”,更是郑成功向“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传统封建思想体系的宣战。在17世纪世界历史的大航海时代,郑成功执当时中国海外贸易之牛耳,维护领海主权,发展海上产业资本,与称霸于亚太地区的西方扩张势力相抗衡,重新呼唤中华民族向海洋开拓进取的意识,构筑了一座历史性的丰碑。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8-23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
- 2016-08-22从“奖牌变化”来看奥运竞技文明之美
- 2016-08-22文物创意IP让文明流动指间
- 2016-08-22文明旅游要从严“治景去污”
- 2016-08-22礼俗文化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推手
- 2016-08-22建宁积极开展文明交通系列活动 引领文明出行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