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安镇赵姓氏族源出于宋代皇族。靖康末年,金兵入侵,君臣南渡,以杭州为国都,福州为陪都。外居宗室亦随驾南迁,原在西京洛阳的西外宗正司迁入福州,原在南京商丘的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高宗不嗣,孝宗绍统,诏福州西外宗正司赵若和育于宫中,备为储君。后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退而就藩,封为闽冲郡王,又称福州郡王。他拥益王赵昰在福州登基,庙号端宗。后福州太守王积翁叛宋,献城降元,赵若和奉诏护端宗御驾南狩。崖山战败,陆秀夫负宋帝赵昺蹈海,赵若和率数万将士夺路返闽,意欲重整宋室江山,中途风暴肆虐,橹折舵毁,遂就近弃舟登岸,隐入民间,后为漳浦赵家堡开基之祖。
随侍赵若和福州就藩的朝散郎赵访夫,其后裔于明初迁入闽安镇,为闽安镇赵姓始迁之祖。明何乔远诗:“宋家南渡刺桐新,凤凰冢上卧麒麟;至今十万编户满,犹有当年龙种人。”
闽安镇,是一个在时光隧道里穿行了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名镇。从初唐至民国,至抗战前期一直是闽江口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据文献记载:唐太宗(627~649年)时已是闽州重要港口。玄宗(712~756年)时,福州一跃而成为我国四大贸易港口之一。文宗(826~840年)时,南海各国商船均由闽安镇放洋出海。现存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造型古朴凝重的通海大石桥迥龙桥,便建于昭宗天复二年(902年)。
宋初,由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庆历(1041~1047年)间复在闽安镇设把港及钟门巡检,专管贸易、缉私、捕歼海盗及海上封舱、绥靖海疆事宜。北宋权威著作《元丰九域志》将其列为福建沿海四大名镇之一。
明初,洪武七年,为防倭患,严申海禁。“尽罢市舶司,不通商,只通贡”。翌年,由于通贡,复设闽安镇巡检司。永乐三年,全闽开禁。郑和7次下西洋,6次以闽安镇为伺风放洋之所。嘉靖中,为防倭乱,赵氏族人避入本镇西山自然村。随后又陆续沿着邢港两岸分迁东村、东盛、重云、黄田诸自然村,耕读传家。嘉靖三十七年,倭寇大举侵犯闽安镇,盘踞3年之久。
清初,郑成功于顺治十三年攻取闽安镇,亲临坐镇,省垣震动,福州城门一日三关。郑成功在闽安镇见景生情,为了表达其收复台湾的雄图壮志,焚香谒祖,并亲撰一楹联:“东海望台澎,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郑成功在闽安镇留下郑爷鼻、钓鱼台等古迹。
顺治十五年,闽安镇建协台衙署,设副将、游击、守备、千总、把总,统辖福建沿海直至台湾门户要津澎湖列岛达100余年。道光间,林则徐对福州海防至为关切,当他视察闽安镇南北岸炮台时,即兴赋诗,抒发其爱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天险设虎门,大炮森相向;海口能通商,当关资上将。唇亡恐齿寒,闽安孰保障。”虎门,指闽安镇,又称“闽安门”,城隍顶城楼上有“虎门金钥”榜书可证。后毁于战火。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31泉州市委文明办领导到泉港区慰问困难美德少年
- 2016-05-31湖里街道“五到位”加强塘边市容综合整治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 2016-05-31鼓楼区召开5月份文明城市建设测评工作部署会
- 2016-05-31永安市文明创建新亮点 “步出健康群”徒友数百人
- 2016-05-31文明创建暗访团分赴厦6区捕捉不文明镜头:绿地被占用 店招有点乱
- 2016-05-31让文明播洒在园区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