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又称戏园、戏院。是专业剧团(戏班)的营业性演出场所。福州剧场约民国初就有,城内为省机关所在地,人口较多、商业繁荣,钱人相对也多。戏院作为娱乐消遣、欣赏戏剧艺术的场合,在过去来说是一种较高的消费,买得起票进剧场看戏的人不多,据说当时城内只有道山路(今省妇幼保健院)的“游艺剧场”和后来的东街“三山座戏园”。
南华剧场和福州其他剧场的发展,与民国初“四大京班”来榕有很大的关系。据省文史馆馆员任仲泉先生的文章说:“民国5年(1916年),时任福建督军李厚基为母亲祝寿,特地派人到上海邀请一批京剧名角来福州演戏。其中有马连良、小杨月楼、第一怪、马坤山等组成‘上天仙’戏班到福州演出,引起极大的轰动”。寿辰过后,马坤山就留了下来,任“上天仙”京班的经理。“上天仙”班的武花脸刘坤麟看到福州有这么好京剧演出市场,也回到上海组织“天蟾”戏班来福州。第二年林颦卿和冯子和各带“南华”和“天声”京班来福州,从此福州名角聚集,新戏不断,盛极一时。四大京班的到来,推动了城台戏园的建设。台江的“瀛洲戏园”、东街的“文艺剧场”渐次落成,但还是感到不够。恰好南华京班经理林颦卿闻知黄巷内有一家“顺记”洋菜馆歇业转让,他就将其接了过来,利用“顺记”原址改建戏园,就用南华京班的“南华”二字为名。戏园刚落成,就遭到当时黄巷内几家大户的反对,以“巷窄屋多,妨碍交通”为由,不让开业。后来林颦卿通过关系人,用轮流赠送戏票来堵住各大户的嘴,问题才得以解决。
民国11年(1922年)李厚基被驱出福建,在福州任职的北方人士带着家眷相继离福州返乡,京班的营业受到影响,先后撤回上海等地。南华戏园就由刘贤枢等集资购置设备放映无声电影。民国24年(1935年)又改为剧场上演闽剧。“新国风”、“旧赛乐”等闽剧戏班都曾在这里演出过。三四十年代由于抗战和国内时局的影响,南华戏园濒于停业。50年代戏剧复苏,南华戏园又响起闽剧的锣鼓声,街上也出现了剧场职工扛着红漆的“迎戏牌”,用白粉书写戏剧名称在八一七北路的各店铺前来回走动。一些爱看戏又买不起票的平民,跑到剧场等候演出结束前几分钟,剧场准备退场打开大门时,挤进去看上一眼,过一下戏瘾,被称为“看戏尾”,为人们津津乐道。笔者小时曾随家母到南华戏园看过几出闽剧,上演的《观音出世》、《桃花剑》、《临水奶祈雨》等,至今记忆犹新。
1956年南华戏园转为国营,由市文化处投资重修,整体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观众座位1100多个,称“南华剧场”。“文革”期间成为市文化系统搞“运动”的主要场所,“大字报”贴满了剧场各个角落,“停演闹革命”使剧场彻底停业。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剧场又恢复营业,戏剧和电影在此交叉上演(映),1979年话剧《泪血樱花》在南华剧场连续上演了54场,每场上座率达98%。1986年南华剧场被拆除改建为砖混框架结构,辟为福州市歌舞团和市演出公司。2007年随着“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工程的开始,南华剧场因其现代建筑与历史风貌不协调,已被拆除,并列入保护修复的规划。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26德化县妇联开展“生态文明 绿色行动”环保宣传活动
- 2016-05-26鲤城区委文明办主任带队走访慰问辖区困难美德少年
- 2016-05-26市民文明礼仪读本 - 上班礼仪
- 2016-05-26邵武市召开2015年度省级文明城市测评反馈会
- 2016-05-26德化县委文明办“三重视”加强文明村创建工作
- 2016-05-26交通不文明行为添堵 驾驶员斑马线前不礼让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