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987-1053),字耆卿,原名柳三变,排行第七,俗名柳七,出生于宋初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五夫里白水村。武夷神秀的山水孕育了不朽的词魂,他是我省历史上最著名的词人,也是我国词坛上一位卓有建树的巨匠。他一生坎坷的经历、横溢的才华和留下数百首闪烁千古的诗词,直叫古人和今人咏叹唏嘘了千百年!
柳永年轻时就离开了家乡到京城汴京求功名。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柳永第一次在京应考,想金榜题名,获得一官半职,施展抱负,求一番作为,以名垂青史。由于他“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写出的文章不被看好,名落孙山。五年后他满怀信心和期盼第二次参加科考,又没考上。他怀着冲天怨气,发出惊世骇俗的牢骚,写下了著名的、脍炙人口的《鹤冲天》词:“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酙低唱!”怀才不遇,科场失意,满腔的愤懑倾泻得酣畅痛快。面对现实,他只好自我安慰、自我解嘲:既然认为自己是才华横溢的才子词人,何必去追逐那蜗角虚名,应把自己看作是穿着老百姓“白衣”的卿相,无求于官家,孤芳自赏,去喝酒唱歌,自由自在吧。柳永没料到这首词句优美,节奏明快,韵调和谐,感染力强,征服了市井歌迷的词,竟不胫而走,传进宫廷,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仁宗皇帝的不悦。第三次应试,柳永一改过去的“不合时宜”,答出了官家满意的试卷,终于考上了。殿试皇上亲自圈点放榜时,仁宗皇帝御笔一批:“此人好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勾掉了柳永的功名。意外的落选沉重地打击了柳永。他绝望了,对赵官家仁宗不抱一丝希望。既然对官家无所求,就另辟蹊径到民间去吧。从此,柳永扎进民间,扎进市井里巷,贴近生活,一去就是十七年。他发挥诗词才艺,从民间寻找灵感,汲取丰富营养,引发创作激情,在逆境中“奉旨填词”,终于成了我国词坛上第一位深入民间社会的词作家,写就了数以百计的、传颂千古的词篇。从此中国历史上多出了一位杰出的词人。柳词得到了广泛流传,“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连民谚都这样称赞柳永:“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得千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于词的伟大贡献,可说是里程碑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仅几十个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慢词,使词容纳更多的内容。内容上,他大胆引进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使词别开生面,富有生命力;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靠叙述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