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今又称昆剧,古代则称为昆山腔。它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四大声腔”之一。(其它是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与余姚腔)。如今,昆剧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令国人引以自豪。
这个古老的剧种,却早在四百年前就与福州的三坊七巷中的衣锦坊与光禄坊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清代福州人郭柏苍《全闽明诗录》卷三十七“万历朝八”记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福州衣锦坊的陈一元,字泰始,高中进士,曾任江苏省嘉定县与南海、四会三县的县令,并擢升御史。他平时十分喜爱优美典雅的昆剧,因与当朝宰相不和,便引疾回福州。他在衣锦坊故宅里,蓄有“一部歌童”,经常演戏自娱自乐。他自己还会扮演“大花”角色(“大花”是戏曲行当之一,即净角花脸)。因此,陈一元便外号“陈大花”。他的住宅三坊七巷老百姓称它为“陈大花宅”。
陈一元与明末官至礼部尚书的福州曹学佺结为挚友,两人过往甚密。曹学佺于明末万历年间退隐归居西郊洪塘乡时,建有“石仓园”,园里专辟有“夜光堂”,经常红烛高映,地铺红毯,家蓄戏童,教唱昆剧,连丫环、小姐都会扮演角色。而陈一元等人则乘轿前往观看。曹学佺也经常被陈一元等人邀请前往衣锦坊府第深宅欣赏家班演出。“蛾绿粉黛,出入肩随、晨夕满座,自以为乐”。曹学佺还与居住在三坊七巷里的文友切磋昆剧,并进行改革,创制新腔,俗称“逗腔”,成了闽剧前身之先声。
另外,在衣锦坊里今54号欧阳花厅里,有一座建于清朝中叶的“水榭戏台”。台下是水池,台上如亭阁,大厅为男性看台,两侧边厢为女性坐席,结构十分艺术精巧。在深宅大院里建这样古戏台,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当年在这古戏台上演出的剧种,也是昆剧。因为昆剧属“雅部”,阳春白雪,最为达官贵人喜爱。
清初康熙年间,我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的《邯郸梦》,就曾在光禄坊福州明末画家许月溪家的私人园亭“紫藤花庵”演出,盛况空前。当时江苏无锡人季麟光旅游到三坊七巷,特地前往观看,并写了六首七绝诗。其中一首吟道:“未熟黄粱本是真,仙翁多事漫相寻。于今梦里争相看,谁见当场梦里人。”对光禄坊演出名剧的成功给予很高的评价。
因此说,三坊七巷是四百年前我国古昆剧在福州的首演地,从三坊七巷深宅大院里传出的昆剧之声,对福州地方戏曲的产生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24“海沧模式”志愿服务获中央文明办高度评价
- 2016-05-24上杭:完善垃圾治理机制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助力文明县城创建
- 2016-05-24让“农民工更有尊严”是城市应有的文明
- 2016-05-24三明市“三新”并举 营造浓厚文明创建宣传氛围
- 2016-05-24永安市贡川中心小学举行传承文明硬笔书法赛
- 2016-05-24省委文明办印发《关于公布参评第十三届(2015-2017年度)省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