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东江流向应到海”之地利,自古以来便成为对内、对外贸易的集散中心,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各地商帮为了在福州经商有立足之地,纷纷建立“会馆”,多达70余所。会馆有省内和省外之分,闽省所辖的“上四府”——延建邵汀;“下四府”——福兴漳泉及其所属各县,在福州都普遍建有会馆。外省的会馆数量不多,仅占十分之一,其中以仓山区建立的浙商“安澜会馆”和粤商“广东会馆”,最负盛名。
“安澜会馆”,又称“浙江会馆”或“上北馆”,位于藤山(仓前山)北麓仓前路250号,坐南朝北,面对闽江“江南桥”(仓前桥)和中洲岛,由此过万寿桥(解放大桥)可直达城内,交通便捷,景观优美,街市热闹。清末乡土诗人郑式金有诗为证:“……舸舰迷津傍两岸,东轳征逐过中洲。城南满市人如鲫,岭北二桥色弗秋。水秀山明呈异彩,渔歌玉笛不胜收。”
安澜会馆是由浙江住闽经商的以木帮为主,联及酒、米、盐等帮筹资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造的。面积2400平方米。作为浙省在闽经商及政府官员、名人集聚的场所。会馆面阔38步。有前后二落,依山麓高低而建。由大殿、廊庑、戏台、天井、两侧廓楼(酒楼)等组成,花木扶疏,别具一格;大门额书出“安澜会馆”十分醒目,并有两只石狮拱卫,临街为二层楼房。集闽浙两省建筑风格于一体,是会馆建筑的奇葩。过天井上8级石阶,达大殿和廊庑二落,由48根木、石圆柱布局,廊庑额悬闽省书法家陈奋武题写的“玉林春晓”横匾,空间宽敞,富丽堂皇,雕件饰物保存完好,蔚为壮观。
会馆内尚存碑刻二方:一方上部刻篆体印章式“锡福安澜”4字,下刻捐资商号和集资者芳名及金额;另一方为“孙义清公碑记”石碑,记载了会馆建立的原委和过程。
会馆冠名“安澜”,含有在闽的浙商风平浪静,海不扬波,平安往返,生意兴旺的祈愿。安澜会馆与其他会馆一样,除以商业功能为主外,还有联谊、娱乐和文化教育的功能。在商业功能中有“牙行”、“洽谈”、“储货”、“客宿”等四大用途。会馆订有馆约,共同遵守,实行监事制,由一位“长班”常驻,负责馆内事务和对外交往。并配有数量不等的勤杂人员。
为显耀本地域的人文优势,1927年后,各地商帮在福州建立的会馆逐渐式微的情况下,安澜会馆还延续存在,经常邀约、集聚浙省籍在闽任职的官员,社会贤达和文化名人与会,参加馆庆或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庆贺活动,以扩大影响增加知名度。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主闽任省政府主席的陈仪和作家、文化名人郁达夫等都成为这里的常客。
此后,抗战军兴,交通阻断,货运不达,且福州两度沦陷,安澜会馆曾沉寂一时;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由浙商一度改作“皇宫酒家”,供盟军和驻仓山领事馆的洋人、洋商及政府官员举行舞会、娱乐、宴饮的场所而盛极一时。
安澜会馆历230余年。至今保存完好,既雅致清幽,又堂皇壮观,实为难得,体现了闽浙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特色。1989年和1992年修葺一新后,辟为“仓山区文化馆”,成为住地民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先后被定为区、市两级文保单位,2009年再升格为第七批省级文保单位,再现了它昔日的风采和辉煌。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11厦门打造“文明行为示范街” 营造公共文明氛围
- 2016-05-10惠安“六举措”推进2016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 2016-05-10惠安抓47个项目促文明城市达标提升
- 2016-05-10鲤城区“四个一”全面提升职工文明素质
- 2016-05-10城厢区学校“快、准、细、稳”开展季节性安全文明工作
- 2016-05-09青年应强化自身“文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