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文教,礼贤兴学。当时士人重视学习诗赋以应科举,不重视“经世之术”的学习。为了纠正当时儒生沉溺于雕琢文章的积弊,蔡襄注重实际,提倡士人学习经术,聘请有学问有德行的本郡名士周希孟、郑穆、陈烈、陈襄等人主持州学,教授“明理尽性”的道学。还亲自到学舍执经讲授,“为诸生率”。蔡襄倡导“文章与礼法并重”,使文化教育普及,州民知书识礼,促进民风淳化,社会安定团结。周希孟、郑穆、陈烈、陈襄是当时福州的经学大家,宋代理学的先驱者,有“海滨四先生”之誉。由于蔡襄的倡导,四先生相与倡道于海滨,对后来福建理学(闽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革除民间陋俗,整饬社会风气。当时福州封建迷信盛行,社会风气败坏。福州虽系郡治,但民智未开,巫觋为祸,百姓患病不求医而求巫,以符咒治病,枉死者众多。社会风尚奢靡,婚丧嫁娶大肆铺张浪费,甚至导致鬻田卖宅,倾家荡产。蔡襄一方面严厉打击巫蛊之害,下令取缔巫觋百余家,禁止巫蛊继续害人,一方面“劝化医”,命人整理医书《太平圣惠方》,择其实用性的药方6096方,一一录出,刻板列于牙门左右,供人采用。并亲撰《圣惠方后序》,刻成碑文,立于虎节门内,“晓人以巫祝之谬,使人归经常之道”。同时举办医学堂培养医务人员,从城乡挑选聪慧之人,教他们学习医学知识,为百姓治病。闽中“左医右巫,疾家依巫索祟,而过医之门十才二、三”的落后习俗逐渐改变。蔡襄还制定颁布《福州五戒》、《山头斋会戒》和《教民十六事》,反对崇信鬼神,反对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反对土地兼并和富人剥削贫民,提倡节俭和家庭和睦、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从此闽中鄙陋风俗大变,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蔡襄两知福州,政绩卓著,深为后人所传颂。明代学者谢肇淛言,蔡襄知福州、泉州及任福建转运使时,“所至兴利除弊,政教敷畅,而流风余韵,至今村氓妇孺犹能道说之”。为颂扬蔡襄两次主政福州的功绩,明初在清泰境(今仓山区下藤路)建蔡忠惠公祠,坐东朝西,长50米,宽12米,面积6000平方米。清代和民国期间都曾重修过。2003年因为旧屋区改造,建筑部门将该祠位置自西向东移了50米左右,按原样修建,辟为蔡襄纪念馆,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