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安协台衙门宁立于亭江镇闽安村城里街,近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重要的涉台文物之一。
闽安协台衙门,宋代始建,为监镇卫,相当于军州级衙署。坐北朝南,占地1768平方米,其高度依皇制规格为二丈四尺,五落进木构厚瓦结构。高大宏伟,精美壮丽。
当你从仪门进入,依次是前庭、小天井、门楼、回廊、大堂、大厅等。特别是画有红日和海潮的大屏门,很引人注目。前庭与门楼都是穿斗式的,进深三柱。大厅与后堂之间则是进深六柱,前后呼应。有十扇大门,四通八达,红色的天花板,红色的大木柱,彷佛擎天立地,气势磅礴。
清顺治七年 (1650年——1657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把这里当作反清复明、收复台湾的战略基地;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范承谟任闽安总兵官在此建协署,环石城,设水师营汛,分五营四哨,自此闽安称为协台衙门。清康熙间,协台衙门所辖的闽安水师参战收复台湾。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闽安协台改设副将驻防,辖左营、右营、烽火营,统辖福建沿海和台澎金马列岛,长达二百多年。经考证,闽安协台任副将(从二品)以上的官员就有82人,涉台将领48名。
闽安协台衙门不仅有其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有其明确的石刻纪年和有文字考证。如《重修闽安协署碑记》、清道光二十二年镌刻的《英军犯顺厦门报警》石碑等。同时它又扼闽江出海口之咽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兵书及航海图上的地理坐标。像 《武备志》、《洋防详略》、《郑和航海图》等均有记载。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协台衙门派出万名官兵随同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抚台,抵御日本侵略台湾。遥想当年,“金戈铁马”,风起云涌,驰骋疆场,气吞河山。
走在铺着精美白梨花岗石道上,抚摸着庭院石壁间著名明代诗人、旅行家徐霞客的“香溢清远”大柳体楷书石刻,感受协台大门上的“当朝一品”的大字以及那三株植于宋治平元年(1064年)至今依然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榕树,彷拂长达千年的民族英雄史诗在眼前浮现。
闽安协台衙门还有其独特的木质结构艺术风格。中轴对称,层层耸叠,斗拱垒撑和隼卯结构,宽敞流畅,宏伟堂皇,是古代官府建筑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现已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11厦门打造“文明行为示范街” 营造公共文明氛围
- 2016-05-10惠安“六举措”推进2016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 2016-05-10惠安抓47个项目促文明城市达标提升
- 2016-05-10鲤城区“四个一”全面提升职工文明素质
- 2016-05-10城厢区学校“快、准、细、稳”开展季节性安全文明工作
- 2016-05-09青年应强化自身“文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