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仕达,仁德立身
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陈襄,提倡“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夫妇有恩,男女有别,子弟有学,乡里有礼,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嫁娶死丧,邻保相助,无惰农桑,无作盗贼,无学赌博,无好争讼,无以恶欺善,无以富吞贫,行者让路,耕者让畔,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则为礼义之俗矣”。他“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先后在浦城、河阳、常州、杭州、陈州等地兴办学宫。周希孟被朝廷授将仕郎、本州教授,他三表请辞,未被获准。他始终坚守道义,诲人不倦。陈烈试进士不中后,安贫力学,平生操守,“笃于孝友”,收入有余则济贫。欧阳修称“陈烈清节茂行,非惟一方学者之所师,致之朝廷,必有裨补,近闻命以官秩,使教于乡,未足以称励贤旌德之举”。“深造于道,心仁气正,勇于为义,文博而庄”的郑穆,“进退容止必以礼”,深受人们敬重。他的老朋友张景晟逝世,留下白金五百两把孤儿托付于他,郑穆退回白金而抚养孤儿长大成人。福州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因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
举贤荐能,为民请命
陈襄提倡圣贤应视天下之民如其子。他任浦城县县令时,摒绝世族的请托、胁持,秉公断讼;任河阳县县令时,割田二百亩为示范田,教农民种水稻;任常州知州时,因运河堵塞、常年水患,发动民众开渠引水,使二百里土地受益;在经筵(为帝王讲论经史的御前讲席)时,宋神宗向他求访人才,他作《熙宁经筵论荐司马光等三十三人章稿》,举荐司马光、韩维、吕公著、苏颂、范纯仁、苏轼、曾巩、程颢、张载、苏辙、郑侠等33人。他去逝后,遗留的书箱中 “手书数十幅盈纸细书,大抵皆民事也”。他及时为民解难,百姓“皆诵佛以祝公”。李纲称颂其“上为人主之所钦向,下为士大夫之所宗师”。宋元丰三年(1080年),刘瑾任福州太守,下令元宵节每户捐灯10盏。十盏花灯要二两银子,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陈烈在鼓楼门前大灯笼上题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刘瑾闻后灰溜溜地取消了每户十盏花灯要求,还上门“请安”。周希孟持经讲道期间,福州太守刘夔、曹颖叔、蔡襄等“皆亲至学舍质问经义”,接受勤政、爱民思想。郑穆在越州任知府时,浙江鉴湖旱灾严重,官府照样收税,致使百姓大量逃荒,他体恤民情,奏请朝廷免除赋税。
“海滨四先生”不仅是“操道化之始以丕变旧俗”的儒者之宗,更是古今德义之楷模。朱熹在《三朝名臣言行录》中说“四人者,气古行高,磨砻镌切,相期以天下之重为己任。……闽中士人宗之”。福州百姓在乌石山上建造专祠奉祀 “海滨四先生”。
斯人已逝,“四先生”佳话依然世代流传。如今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闽学精神,永续闽都文脉,维护与提升“海滨邹鲁”美誉,则是我们后人所应担当的。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4-26省委文明办检查指导建宁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
- 2016-04-26建瓯市:高位嫁接帮扶 文明引领风尚
- 2016-04-25龙岩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题会议
- 2016-04-25涵江区新建“无违建”创建示范点助力文明创城
- 2016-04-22省委文明办督查连城县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
- 2016-04-22省委文明办定于4月28日上召开农村社会风气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