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襄(1017-1080),字述古,号古灵先生,谥“忠文”,福州闽侯人,宋枢密院直学士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周希孟(约1013-1054),字公辟,福州闽侯人,宋国子监四门助教。陈烈(1012-1087),字季慈,号存古,称季甫先生,福州长乐人,宋太学博士。郑穆(1018-1092),字闳中,福州人,历任宋岐王、嘉王侍讲,拜国子祭酒。
闽学萌芽于北宋,至南宋由朱熹集大成,之后在元明清继续兴盛并扩大影响,由地域性上升为全国性,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正宗思想。清代时,福建被乾隆誉为“理学之乡”。作为闽学先驱的“海滨四先生”——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功不可没。
著书立说,闽学发端
宋时许多学子痴迷雕饰之文,视儒家“知天尽性”为迂阔,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以天下大计为己任,注重儒家经典研究,坚持倡导儒家道统,广施教化。《宋史》载:“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谓之‘四先生’”。四先生孜孜讲道,远近来受学者络绎不绝。其中,陈襄弟子达一千多人,郑穆门人亦达千数,周希孟弟子七百余人,从陈烈学习者亦常数百人。他们“以兴学养士为先务,以明经笃行为首选”,精研五经,明礼重义,强调“好学以尽心,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和性以尽神”(《宋元学案》),提出了“性”、“理”、“诚”等概念。陈襄著有《古灵集》25卷,另有《易义》、《中庸义》、《郊庙奉祀礼文》、《州县提纲》等;周希孟著有 《诗义》10卷、《易义》10卷、《春秋义》30卷,《杂文》2卷;陈烈著有《孝报经》3卷。后人称之为“古灵四先生学派”。蔡襄任福州太守时,专门聘请他们执经讲学,课徒授业。宋学者吕祖谦的诗生动地描绘当时福州文化昌盛的情景:“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宋代,福州中进士人数居全国第一。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4-26省委文明办检查指导建宁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
- 2016-04-26建瓯市:高位嫁接帮扶 文明引领风尚
- 2016-04-25龙岩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题会议
- 2016-04-25涵江区新建“无违建”创建示范点助力文明创城
- 2016-04-22省委文明办督查连城县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
- 2016-04-22省委文明办定于4月28日上召开农村社会风气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