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1 生命接力“掉棒” 闽南10人中可能9个拒捐
就在潘福苦等肝源的这段时间里,中山医院的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李岗山,也在为器官的事犯愁、奔波。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潜在捐献者多来自急诊、ICU。但对这些突发事件的潜在捐献者,家属常因变故承受不小打击,加上闽南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的影响,根本无心了解器官捐献。”李岗山坦言,10个潜在捐赠者中,有9个都可能以各种理由拒绝捐赠,“特别是50岁以上的老人家,工作很难做通”。
但几年前,李岗山遇到的一个患者却让他至今记得。那是兄弟俩,两人都是水手,身体看上去挺壮实,却双双患上肝癌。哥哥在治疗8个月后先离世了,弟弟的病情也进一步恶化。“当时,这个患者联系我说等他去世后,打算把身体、器官都捐了。他说,病了这么久,生死都看淡了,能帮到别人,就当是自己还活着。”患者的妻子和姐姐开始难以接受,但在患者的一再坚持下,最后流着泪同意了。
李岗山说,其实这个患者是想将身体和器官全部捐出,但因癌症患者的大器官已受到损伤无法使用,最后按照他的遗愿,将角膜和身体分别捐出。
调查2 引人深思的现象 捐赠者多为外来务工者
导报记者翻阅近年来在厦捐献成功的案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捐赠器官的,许多是在厦的外来务工者。
2014年6月,江西赣州的汪煌圣成功捐献肝、肾和眼角膜,成为厦门去年首位器官捐献者。同年7月,四川的廖六军捐献肝、肾、眼角膜和遗体。
2015年6月,四川的李先生因突发脑溢血经多方抢救无效去世,捐献了心脏、肝、肾,成为今年厦门首位器官捐献者。8月17日,今年第二例器官捐献者、四川的郭益双捐献了肝、肾和眼角膜。10月17日,今年第三例器官捐献者穆玉强,来自贵州。
这一现象,也得到厦门市红十字会和医院方面的证实。
一位不愿具名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贫穷富有是没有关系的。往往完成这种高尚奉献的,不是富豪家庭、不是高知人士,大多数是这种贫苦、平凡的人。”其中种种,不得不引人深思。
对话
公众对器官捐献有哪些误解偏见
在面对看似神秘的器官捐献时,公众还存在着一些误解与偏见。为此,导报记者也采访了厦门市红十字会进行相关解析。
导报记者:有人担心在签同意捐赠书后,医院会不会就停止治疗?
红十字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唯有捐献者脑死亡、心死亡,进入一种不可逆的死亡过程时,人体器官捐献程序才会正式启动。而且这个临床判定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必须是一组人来共同判断后,还有相关人签字同意,才可摘取器官。
导报记者:为什么有些人自愿捐献,最后却没成功?
红十字会:并非所有有意愿的捐献者都适合,器官捐赠对器官质量要求比较严苛,除了器官老化、失去活力外,如果志愿者罹患如癌症或传染类疾病,器官就不符合移植要求。捐献者年龄也会对捐献产生影响。儿童最好大于3个月、重5公斤以上,成人最好小于55岁。
导报记者:为什么器官捐献是完全免费的,但接受器官移植却需几十万元的费用?
红十字会:虽然器官来自于捐献,但器官的获取和移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获取、运输、保存、检测以及手术医药费等,接受移植的患者需要承担,普遍都在数十万元。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10-2430岁儿子遭遇车祸离世 南安坚强父亲决定捐献儿子器官
- 2015-09-30榕八旬老人志愿捐献遗体:作为党员更应移风易俗
- 2015-08-28厦门妈妈为救陌生人 全家来福州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15-08-15女子坚持献血17年 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6岁小男孩
- 2015-07-25福州大三女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陌生人生命:勇气就是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