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研习社成员正在吟诵中国传统家训。
东南网6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姗)近日,中纪委官网在头条位置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风”系列专题,重提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性。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家风被视为家族精神的体现。可如今,传统的大家族正被三口之家甚至两口之家取代,家风被不少人视为封建家长制的“产物”,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让年轻一代自觉地延续优良家风正成为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家风的核心是人生智慧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实现这种价值观、伦理观的方法。这是家风的核心内容。”福州文史名家何振岱的后人何云告诉记者。
尽管与爷爷何振岱相处的时间只有5年,何云直言爷爷对自己的影响十分深远。“早上,不能睡懒觉,生活起居须自理,要到爷爷房间请安,一起锻炼身体、读书看报。”何云说,至今自己还保持着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爷爷要求我们吃饭第一口必须吃白饭,真正感受米饭的味道,体会农民的辛苦。”每顿饭前,须大声诵读爷爷贴在墙上的“锄禾日当午”,这让何云与兄弟姐妹们明白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
“当然,这些并不是‘何振岱家风’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何云说道,“与生活习惯相比,我最敬佩的是爷爷刚正不阿的气节,以及对生活、生命的敬畏之情。这才是支撑我们家族绵延不绝的精神财富。”
“经典的家风,往往意境高远、内涵丰富,催人向善向上。”何云至今还记得爷爷要求家人遵守“只可雪中送炭,不必锦上添花”的原则。“助坏人就是助恶行凶,对人品不好
之人应深恶痛绝。面对诱惑,多穷多苦都不能做坏事。”何云说道,“爷爷要求子孙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含糊,泾渭分明。”
“爷爷不仅对家人严格要求,对学生也秉承同样的‘家风’。”何云说,何振岱时常勉励学生先器识而后文艺,不仅要潜心学问,更重要的是先学做人。何振岱一生皓首穷经,门下弟子也随其性,大多潜心钻研学问,才华横溢。
与傲骨一起被何振岱列为家风的,还有善良的秉性。何云告诉记者,何振岱曾在福州庆城寺一个石臼里发现一名女弃婴,便把孩子抱回家喂养。后来,文儒坊的邻居把这事传了
出去,有人便冲着他的“好心”,陆续把女婴放在何家门口。每当听到家里人说:“门口又有弃婴了。”何振岱便嘱咐先抱回来,接着送到闽侯的“上门奶妈”那儿喂养。每个月这些“上门奶妈”便抱着这些女婴向何振岱领取喂养费。何振岱曾经收养过六七个弃婴,并一一为她们取了名字。“爷爷常说,人一落地,便是精灵,男女一样。”何云说。
“每个人接受到的最初、最懵懂的价值观,其实就是家风的熏陶。家族树立家风,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告诫后人不能犯同一个错误。读家训,就如同聆听祖辈的规劝与教诲,每有耳提面命之感。”何云说。
每个家庭都应有家风
“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路过福州大学学生宿舍3号楼2层活动室时,总能听到屋内传来琅琅诵读声,这是福州大学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研习社的成员们正在吟诵中国传统家训经典《章氏家训》。
“加入家训文化研习社后,我的思想状态不再迷茫。在学习过程中,从实践活动,到温故知新,再到倾听他人,由浅入深、由己及人,这些家训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我前进。”研习社成员陈刚同学说。
“可以说,家训是中华民族传承文
明的缩影,一些古代家族的家训曾一度引领中国一些家族的辉煌历史,如《诫子书》《朱子家训》《范氏家训》《颜氏家训》《曾氏家训》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业精于勤,荒于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哲理名言,不少就出自著名家训。”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施老师说。
“很可惜的是,现在好多家族都注重修家谱,却忽视了对家规、家训、家风的传承。”著名文艺评论家林焱告诉记者。
“如何在当今的家庭结构中传承家风、家规?”儿童教育专家吴航建议,一方面,对于家风家训中的不合理内容,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取其精华、舍其糟粕,而对于其中的爱国、尊师、感恩、孝道等内涵,要结合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加以传承和发扬。
“中纪委官网上推荐的就是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失去现实价值的家规,并不会不合时宜。像《曾国藩家书》中教育子侄的很多东西都值得学习,如克勤克俭、不事张扬、不事铺张浪费、不贪污腐败等,这些优良的家风、家规,甚至可以成为治疗现代病的良药。”福州大学的施老师告诉记者,这就是让学生研读家训的意义。
那么,每个家庭应该如何制定自己的家风与家规?专家认为,可以鼓励每个家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具体化,结合家庭自身的情况、特点,制定符合自己家庭的家规,例如,家人相亲相爱、与邻里和睦相处等,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为本、止于至善、宽厚谦恭、克勤克俭成为每个家庭的闪亮名片。“当然,家风家规既要用心倡导,更要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体力行。”吴航说。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