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们为孩子们送上课外书。
东南网4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文 陈晓泽/图)
四月,“雷锋叔叔”没有走
4月18日,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山牌村路西小学的70多名外来工子女像过节一样高兴。这一天,莆田团市委把“共青团员义务星期六”活动的主会场放在了路西小学,70多位志愿者一大早就来到学校,陪孩子们“过节”。
“小朋友们排好队,请跟着志愿者叔叔阿姨,到这里体检……”上午9点多,莆田学院医学专业的青年志愿者们发挥专长,为孩子们体检、建立成长健康档案。华亭镇团委书记黄晶说,这些外来工子女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平时很少带孩子体检,较少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这次“雷锋叔叔”主动上门,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体检之后,志愿者们还向同学们赠送图书、玩游戏,并收集了每个孩子的微心愿。“我想要一辆脚踏车。”“我想要羽毛球拍。”“我想要一本《红楼梦》。”……志愿者们分别认领了这些微心愿,相约下次再来时,就帮孩子们实现愿望。
这次活动,只是四月里莆田众多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除了团市委组织的活动,许多民间公益组织也十分踊跃地学雷锋。以莆田义工协会为例,本月分别为仙游县度尾镇、秀屿区平海镇两个患病困难家庭组织了义卖、募捐,筹集医疗费用10多万元。4月21日,义工协会组织志愿者专程赶到平海镇山星村身染重病的彬彬小朋友家中,将爱心人士和企业捐赠的4.51万元善款交到其父亲手里。
四月,“雷锋叔叔”还来到了大山深处。仙游县石苍乡济川小学由于位置偏远,留不住年轻教师,校长和孩子们都期盼能有年轻老师来上上课。21日,他们的愿望实现了——石苍中心校的青年教师、青年志愿者们,来到济川小学“送教下乡”,不仅给孩子和老教师备课、上课,还带来了爱心大礼包。
是什么留住了“雷锋叔叔”?
过去“三月来了四月走”,现在整个四月“雷锋叔叔”都在忙碌着,到底是什么留住了他?一方面是建立了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学雷锋活动定期化、长期化;另一方面,许多志愿者和义工们已经养成了参加活动做好事的习惯。
去年4月,莆田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之初,便约定每月选一个周六作为“志愿者统一行动日”,与团省委组织的“共青团员义务星期六”活动同时进行。一年来,志愿者们关爱留守儿童、慰问孤寡老人、开展环保行动、在十字路口疏导交通、到火车站服务春运乘客……每个月都没有落下,而且是各县区、各乡镇的志愿者们同时开展活动。
与此同时,莆田的民间组织也把定期化、长期化当成了目标。仙游爱心助学组织海绵团就是典型代表。从2013年开始,海绵团把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下乡走访日”,深入山区走访贫困生,把学习用品、助学金亲手交到学生手里。据统计,海绵团至今已走访贫困生家庭600多户,发放助学金20多万元。此外,海绵团还开创了以年会义卖为主要形式的定期募捐模式,去年一场义卖获得善款14.9万元,又为今年的学雷锋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粮草”。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定期化,许多志愿者也把学雷锋当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绵团志愿者林颖多次下乡走访,山里的孩子见到她,就会立刻围上来喊“姐姐”。有一次,林颖在苦竹小学走访时,被贫困学生的坚强生活所感动,把心情写在了微博上,结果不断被转发,当天就有一名爱心企业家捐款3000元,另一名爱心企业家私信联系林颖,要给全校学生每人捐两套校服。林颖喜出望外,又跑了好几趟学校,为孩子们量身高,全校39名学生穿上了崭新的校服。
为“雷锋叔叔”办个户口
通过志愿服务定期化、长期化,“雷锋叔叔”在莆田已经成了“常住居民”。那么,能为他办个户口、让他扎根于此吗?
答案是肯定的。莆田团市委书记郑松青说,志愿者和义工被称为新时期的雷锋,如今,他们参加志愿活动的主动性越来越强,“以前组织活动,主要靠各单位安排人员,现在采取社会化动员,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接受志愿者个人报名,人数反而增加了”。志愿者们这种自发参与的热情,为“雷锋叔叔”落户奠定了群众基础。
同时,莆田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与义工协会、海绵团、莆田吧志愿者协会等多个民间组织相互融合、形成合力,让志愿服务常态化更加稳固。今年春运期间,青年志愿者协会在火车站、汽车站组织了帮助外来工平安返乡活动,吸引了好几个民间团队参与。“对于民间机构的好典型,我们积极给予表彰。在新的市青少年宫建成后,我们准备设置一个青年组织孵化区,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让他们有一个家。”郑松青说。
为了让“雷锋叔叔”彻底扎根,莆田团市委对今年的学雷锋活动有了更细致的规划。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共青团员加入青年志愿者组织,争取做到“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另一方面,把“共青团员义务星期六”暨“志愿者统一行动日”活动推向深入,在原来每月一次的基础上,增加到每周一次,“让群众感觉到,雷锋时时在身边、永远在身边”。
记者手记>>>
给“雷锋”们一个心灵家园
要打破“雷锋叔叔没户口”的尴尬,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个好办法。不过,在志愿者们有了组织、有了奉献机会之后,还有必要给他们一个心灵家园,让他们对开展学雷锋活动有一种归属感。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机制。虽然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社会如果对好人好事给予表扬和鼓励,这能让志愿者感受到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也能吸引后来者源源不断加入。其次,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在为受助对象充分考虑的同时,要站在志愿者的角度设想,如何在内容设计、时间安排、流程把控等方面更加贴近志愿者的心理,让他们积极参与,并在结束后还有参加下次活动的愿望和期待。
今后,志愿服务将更多依靠社会化动员,需要“雷锋”们自觉、主动地加入。因此,如何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更为关键。其实,一个共同建设、相互认同、有归属感的心灵家园,将是对他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最强有力的召唤。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4-20雷锋好榜样 文明新常态
- 2015-04-03潘国四:身残志坚"活雷锋"坚持助人34年
- 2015-04-03马珍珠: 热心帮助邻里 社区里的活雷锋
- 2015-04-03泉州惠安县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图)
- 2015-04-02践行雷锋精神 泉港开展“便民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