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历来是全国两会热议话题,今年也不例外。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格外关注环境保护,问起了“空气质量优良的能占多少”,并指出好空气“不能只靠借东风啊!事在人为”。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在今年两会上,不少云南团代表和住滇全国政协委员在聊天时发出如此感慨:“北京的天没我们云南的蓝。”一些代表表示,“天朗气清、地绿水净、山清水秀,这样良好的生态,既是云南响亮的品牌,也是云南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格外珍惜。”
不管是中央领导,还是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乃至于会场之外的老百姓,无不对生态文明表现出热切关注。原因最简单不过——天蓝、地绿、水清、土净,是公众对生存环境的最朴素愿望,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优良的生存环境,是公众健康生存的重要基础,甚至关乎民族未来。故而,生态文明,是全民之所望、举国之关切。
不必讳言,环境污染如今仍然存在。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国家层面提出了“铁腕治污”,相关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就必须快速转变发展思路,凝聚起环保共识,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决向污染宣战,而且要打好“持久战”,为老百姓守护好、建设好共同的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几乎每个地方的老百姓,喝到的水都是干净的,呼吸到的空气都是新鲜的,生存的环境都是宜居的,吃到的粮食都是没被污染的,我们的社会就会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持续繁荣的美好状态。若环境被毁,让老百姓拥有美好未来,便成了一句空话。(何勇海)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