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巡礼 > 正文
忠厚持家久 诗书继世长 读《福建家训》有感
http://wmf.fjsen.com 2014-05-21 11:24:32 谢海潮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福建日报5月21日讯 前些天去福州市仓山区的螺洲古镇,在螺江陈氏宗祠看到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所撰的一副家训联:“常存厚道以培家运,勿因小忿而失至亲。”当时就想:这个提醒颇有远见,其人可谓心细如发。又在螺江林氏宗祠见一“祖训”匾,上曰:“未穷先穷,可以不穷;未富先富,必定不富;已富不富,可以大富;已穷不穷,必定大穷。”字斟句酌后,同行的人以为:这与当前中央厉行的“八项规定”精神颇为吻合。

在古民居、宗祠这些平台现场聆听祖训、家训,无疑具有某种仪式感和庄重感。退而求其次,若是手中能拥有一本福建历代英杰的人生指南,当是个不错的选择。而近期由省委文明办等单位编译出版的《福建家训》正是理想中的藏书。这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中扒梳钩沉,精选出有代表性的福建名人和家族的家训(族训)汇编

成册。这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优秀家训,充分反映了福建人民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对如何运用福建文化和福建精神凝聚人民群众爱家敬业、奉献社会精神,推动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的福建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人特别重视对族谱、家谱的修纂,民谚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最近,福建省图书馆在家族谱、地方史志等馆藏资源中发掘族规祖训200多条,如在武平舒氏联修族谱中发掘出“家训十则”,在福清翁氏族谱中发掘出“族规五则”,在福州府志中发掘出北宋蔡襄留下的“教民十六事碑”。“老规矩可以不照搬,但是决不能被遗忘。”集美大学教授王人恩认为,中国古代家训属于“有益于天下”的范围,历代名人志士、文豪学者、社会贤达多

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家训不仅是彰显亲情的有效载体,而且在生生不息的家族传承中,形成了世间百态、家族亲情、道德传承于一体的独特的血缘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2014年春节期间,电影版《爸爸去哪儿》火了,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也引发公众热议。如何从“亲子互动”的角度来诠释传统家庭观点?“家庭是社会细胞,通过类似家规等教导后辈,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即使三五口人的小家庭也要有规矩,讲究长幼尊卑,一些年轻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便是传统家教“不够”。如果家风都“正”,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

张颐武认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核心价值不改,甚至可说恰逢其时。人类社会要讲求传统礼仪的庄重感以及

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有礼仪才能关爱别人,如果按照礼仪和人相处自然取得较好结果,否则很容易被排斥在社会之外。

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营养,这应当成为现代人前进的新方向。从《福建家训》罗列的实例中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推陈出新的关系。如朱熹的“忠厚持家久,诗书继世长”所反映出的道德追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呈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严复的“虽千辛万苦,总须于社会著实有益,可与后来人取法”所彰显的利他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宣传优秀传统家训,就是诠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我们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好教材。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