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特别话题
阅读传承文明 书香浸润人生
http://wmf.fjsen.com 2014-04-23 09:26:55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金婷

福州日报讯(吕路阳) 近年来,市文明委高度重视读书活动的开展,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风尚。福州市连续多年举办一系列读书活动,为古老的福州带来浓郁的书香,激发了群众阅读的热情,受到广大市民的认同和欢迎,推动福州向更文明、更有文化内涵的城市迈进。

当前,全市上下正全力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更需要以阅读来夯实城市文明的根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文化力量。市委文明办呼吁广大市民真正坐下来,静下心来,捧起书来,使我们的城市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

为持续在全市倡导读书学习之风,建设书香榕城,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市委文明办邀请部分书香家庭和读书明星分享对自己人生有重要影响的一本书。现将他们的读书感想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读《革命烈士诗抄》林山(福州市社科联主席、第二届书香门第)

1973年的一天,我从同学那里借到了《革命烈士诗抄》。书中收录的诗歌作品是先烈们用生命,用热血,用信仰,用理想写下的,激情洋溢、气势磅礴。有的曾经读过,如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更多的是第一次读到,对我的精神产生强大的震撼。反复读着这些充满革命热情、激情和豪情的诗篇,真是爱不释手啊。如此境界高尚、荡气回肠的心声,深深感动着我,对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相当大的作用。我切实感受到读好书既能增加知识,也能修养品德。因为实在喜欢,我就用一本红色笔记本,工工整整把《革命烈士诗抄》整本抄了下来,时常翻阅。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对光明充满渴望,对未来充满信心。正如方志敏在狱中说的那样:“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而今天,我们面对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了。但是,理想和信念应该是一样的,革命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


人不知而不愠

——读《论语读本》马勇(福清市作家协会主席、第三届读书明星)

20多年前流浪到上海时,我在福州路古籍书店淘到了一本民国25年出版的、由孔祥熙作序的《论语读本》。回到旅馆后,粗略翻阅,书中的“好词好句”犹如花园里的各色奇葩,芬芳四溢,经久不息,从此一直熏陶我的人生旅途。

“人不知而不愠”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让我明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青年人,要做个有修养的文明人,在自己的才华、能力不被了解,不被赏识时,不必郁闷,也不必生气上火,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心平气和,一如既往。要如《论语读本》所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怕,不心慌;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误会了别人。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确的主张,明明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赞成、不支持、不褒扬,有时还会招致些误会、曲解甚至诽谤、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生气,不抱怨,不恼怒,不颓废,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丝毫不在意自身的毁誉。

它也让我逐渐懂得,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问题可能出在沟通不够。要主动多沟通、多交流,当然还要注意方法恰当。不被理解的时候,或许需要做些解释、疏通的工作,有时则需要耐心等待,时间会证明一切。

读书是一种精神洗礼

——读《双桅船》

郭永仙(永泰县广电局干部、第七届书香家庭)

在我的人生旅程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舒婷的《双桅船》。上世纪80年代初,这是一个新的文学崛起的年代,朦胧诗风起云涌,《双桅船》中许多诗章,像一道道闪电,照亮了多少人的心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这种表达有别于以往一味的高调口号、赞歌似的语言,这种表达赤子般深情,用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直抵心灵!低沉缓慢、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热烈奔放、一往无前。还有《致橡树》《这也是一切》等,这种柔软的文字,颠覆了文革前诗歌的苍白、空洞,温暖、修复了人心。

一本书所带来的文明洗礼,在心灵深处产生了一种恒久的影响。文明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标杆,更是一种品质。我们感悟了文明,理解了文明,然后在生活学习中去实践文明。养成文明习惯,来源于许多书的浅移默化。文明意味着平等、互敬、宽容、互利、诚实、协商、善意的生活态度与方式,用文明的言行投身于文明创建活动之中,文明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灿烂。


生有涯而学无涯

——读《全球通史》陈强(中国青年报福建记者站站长、第八届书香家庭)

这世界上好书很多,以我们有限的时间是看不完的。2300年前,庄子就感慨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那么,该读什么书?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志向和兴趣爱好。就我个人而言,在专业领域之外,比较喜欢读历史,尤其是世界史。人类是怎么来的?世界是如何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将来又会走向何方?作为人类的一员,我对此充满好奇。

美国人斯塔夫里阿诺斯撰写的《全球通史》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本书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我喜欢这本书,除了其史料价值之外,还在于其可读性和现实感。在人们的印象中,史书多半是用刻板的文字记述久远的事件,而《全球通史》则是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读此书,让我明白了如今国际上的诸多问题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有关。人类唯有了解自己、了解不同文明的优劣,才能以宽容的态度处理争端,进而实现世界和平。

让“道德文明”深入师生心中

——读《走在行知路上》林彤(福州市屏西小学校长、第二届读书明星)

《走在行知路上》一直是我的枕边书,每次捧起它,我的心里总有满满的感触,它带给我太多对教育、工作、人生的思考。书的作者是被誉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他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教育故事感染着我,让我感受到这位行知路上的领路人“爱满天下”的情怀及精于思考、躬于实践的魄力。

书中,杨瑞清校长畅谈对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深入理解,对师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倡导“温暖的师德,快乐的教育”,谈到“爱”是师德的本质,教师要爱,会爱,博爱,还要自爱。他还谈到作为校长应如何带头去“爱”,他对孩子们持有的“花苞心态”的爱尤其让我感动。是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哪来的文明。这种“爱”的教育就是对师德最好的践行,而师德也正是对教育文明的一种诠释和传承。要办一所真正的好学校,就应该用高尚的师德来指引,重视从礼仪、道德、心灵三个方面来提升师生的文明素质,让“礼仪学校、道德文明”深入师生心中,让师生文明守德、共同成长。


关注阅读就是关注生命质量

——读《百年孤独》哈雷(《生活·创造》杂志社社长兼总编、第五届书香人家)

我一直认为,阅读是生命的一个节日,关注阅读,至少是在关注自己生命的质量。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读书伴随人生,成长离不开读书。回想起个人的经历,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有某一类的书相伴。刚刚涉世时读连环画,稍大点就开始接触《说唐》《林海雪原》等,上了中学大学就开始接触中国古典作品和外国名著。

在今年读书日到来前,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辞世,他那完美的、具有超级瑰丽想象力的大脑改变了我们整整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他的作品《百年孤独》曾伴随着我30年的人生。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每个人来说,书籍更是我们生命的云梯,它让我们的梦想青云直上。而今情况发生了变化,即时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古墨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

阅读形势尽管变化很快,但人心有不变的需求,那就是对美的渴望、对真的追寻、对善的感动。阅读可以让你在自由的天地间自由徜徉——那只属于你的天空,从目览书行的那一刻起,心也轻轻落在纸上,轻轻地舒展开来。那个时刻希望自己能够暂时从杂芜繁忙的人生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中退出来,世界遗忘了你,你也遗忘了世界,只留下你同自己的心灵,像一对深爱的恋人作默默地交流。阅读带来的纷扬的思绪如天马行空,抚慰你的焦虑,缓解你的压力,启迪你的智慧。

一本书改变一个人的志趣

——读《中国上古史演义》

卢美松(福建省文史馆馆长、第三届书香门第)

如果说凭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要说一本书会改变一个人的志趣的话,我以为是有的。记得我在初二时,班上同学向我推荐一本历史故事书《中国上古史演义》。我如获至宝,一口气囫囵吞枣地看完了,特别将作者名字牢记在心——陈穉常。老实说,以我初中的“学识”,并不解“穉”字的意义甚至读音。

这一读的确令人震撼。原来在中国上古时代,有这么多历史人物与传说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还有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更遑论黄帝战蚩尤,刑天舞干戚等等。真是光怪陆离,惊心动魄,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我开始懂得,中国历史如此悠远,中国神话如此精彩。好奇心与求知欲一起膨胀。

此后,我已远不满足于课堂上读的几首古诗,几篇古文,也不满足于历史课老师的讲叙,开始自辟蹊径的阅读,广搜博览。凡是能找到的古典小说,通通寻读。真如饥不择食,唯恨家无藏书,只得或借、或租,以致临高考前的升学指导课,还在“私读”课外书。后来被历史系录取,我以为是自种福田、“实至名归”。且慢开怀,人生道路漫长而又崎岖。命运弄人,学非所用,蹉跎了二十多年岁月。待到归队文史时,已是“知命”之年。夕阳在山,日暮途远;回归文史,抒我怀抱。当年所学,终身受用。老马识途,无须扬鞭。积学储宝,移易性情,我渐渐去除了狷忿浅狭的旧习,如同当年闽中之人革除“剽悍”的朴蛮之风,而进于“海滨邹鲁”的文明之俗。这种历史进步,也全赖中原文化的教化与历代文士的沾溉。


快乐读书

——读《论语》

孔海钦(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第三届读书明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首章,告诉人们,欲为君子,自学习经典起。快乐学习,才能持久。人的生命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学习过程。发自内心的追求知识、道理,才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地享受在学习之中。时时学习,温故知新,每每有新的收获,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对掌握的知识、道理、规律,能够判断未来,以致于对未来充满信心,则内心窃喜、欢喜,这样的学习,就会非常快乐,就会坚持终身学习,一辈子享受学习过程与成果的快乐,不入其中,难知何谓其乐无穷。这是自我的陶醉,为成为君子铸造了基本的人格基础。

有学问的人,致力于读书、思考,难免社交偏弱,发展机遇偏少,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世界,高操的处世之道,政治清明,社会有道,就要寻找机会,珍惜机遇,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国、为民、为社会服务,贡献自己,展示自己。如果政治不明,自己无法改变社会,就不要特意寻找机遇,而是继续学习,著书立说,韬光养晦,把自己的才华卷而怀之,以待机会。所以孔子说,政治清明,社会有道,自己还穷困潦倒,那是很羞耻的;如果政治不明,自己还发不义之财,那是无耻!具备这样的修养,心情才会平静,才能做到达时有益于社会,穷时不伤害于社会,管好自己。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论语》开篇讲如何成为君子,到最后一句还是讲君子的品格,也就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读《论语》数十载,几百部,深悟之,方可深知中国何以成为文明古国,礼义之邦。中国人,乃至于全人类,有《论语》一书,非常庆幸。


呼唤中国的“绥青”

——读《为书籍的一生》

陈东平(福州第十八中学教师、第八届读书明星)

你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小说读,小说讲到一个奇怪的出版家的生平和事业,叙述他怎样被书刊的神奇力量和教育的美好思想吸引住。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历史文献读,文献里记载了帝俄时代封建教会组织与野蛮政府机关对书刊双重的严密检查。不过它其实是一部回忆录,这就是俄国出版史上最著名的出版家绥青写的《为书籍的一生》。初读此书是大学时代。当时一看书名,还以为是皓首穷经的老学究自道,抑或是藏书成癖的“书蠹”坦言,细读后才知是一位用大半生出版书籍,给国民广泛文化滋养的出版家的生平回溯。手不释卷一气读完,读后对传主钦慕不已,特别是他的人生梦想与追求。

绥青的人生梦想和追求很单纯,无非是“要让人民有买得起、看得懂的思想健康和内容有益的书。要使书成为人民的朋友,变成跟他们接近的东西。把昂贵的书售价减低,把廉价的书的质量提高”。这种降低阅读门槛、提升书籍质量,主张全民式的阅读无疑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在他所处的落后、野蛮的帝俄时代,施行起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好在绥青有为人民服务的出版理念、大胆而高超的出版智慧,以及“不可以放弃要达到目的”的出版精神,历经各种出版险情和困局,最终出色地成就了他的“为书籍的一生”。

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阅读必不可少。因为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要促成广泛阅读,出版事业就摆在重要的位置。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