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的精神探索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1998年,73岁的刘盛兰开始捐助贫困学生,从周边几个地市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他每天清早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捡破烂。17年来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中央电视台》2014-02-11)
在央视的颁奖晚会上,当刘盛兰的事迹被主持人娓娓道出后,观众席上许多观众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刘盛兰的事迹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之处,他作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草根贫民,且年岁已高。可以说,他连自己的生活都还十分困难,还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但是,他却并没有像大多数孤寡老人一样,只是靠领着微薄的工资和低保救助,成天打麻将、晒太阳过日子,而是每天清早起床,简单弄点饭菜吃过后,就骑着自行车游街串巷,拾捡破烂,再换成微薄的钱,捐助给贫困学生。
而对于那些贫困学生来说,刘盛兰的捐助虽然不多,却无疑于雪中送炭,足于在饥饿时得于充饥,在寒冷时得于御寒,让他们安心地完成学业。
笔者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完全靠种地为生。又加上家里哥弟众多。在上学时,家里也十分困难。记得上中学时,几年没有买过一件新衣,在寒冷的天气里,也只是一件单衣蔽体,且不时出现经济危机。下课时,兜里已无分文,却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同学借,只能提着饭缸跟着同学一起进了学生食堂,然后悄悄离开,到校园里转一圈,再会宿舍,装作以吃过饭的样子。而在大多数时间里,只能买最便宜的饭菜。看着条件好的同学碗里有肉,只能忍着馋虫,目不斜视。这样的状况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才得于改变。所以,对于贫困学生的处境,笔者深有体会。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刘盛兰最难得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并不在于他捐了多少钱,资助了多少贫困学生,而在于像他这样一个孤寡老人,且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却还节衣缩食,每天大清早就骑着自行车游街串巷捡破烂。而他捡破烂并不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而是变卖成钱,捐助贫困学生。他就像一根蜡烛,在风烛残年之中,还将自己所剩不多的一点点光和热,尽情的散发,为那些寒冷的人送去温暖,为那些在夜里行走的人带来光明。
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比刘盛兰经济状况好得多的老年人,却只是领着工资或低保,终日打麻将,打扑克,遛鸟、跳广场舞来消磨时间。和这些人相比,刘盛兰的精神高度不可同日而语。更不用说那些还尚有劳动能力的人,甚至是青壮年,却完全靠乞讨、国家救助等形式生活的人了。
“崇仁厚德”,是评选委员会给刘盛兰的评价,刘盛兰无愧于这样的评价。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刘盛兰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时代,需要刘盛兰的这种高尚的道德和精神;社会,需要更多的刘盛兰! (梁峻豪)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2-27文学不能消解道德
- 2014-02-27让法律闪耀道德之光 让道德大行其道
- 2014-02-27道德的精髓 信仰的力量
- 2014-02-27用道德点亮心灵之灯
- 2014-02-27他们是善心善举 还是道德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