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首页>文明热评> 正文
“道德沃土”催生“好人标杆”
http://wmf.fjsen.com 2013-09-23 15:41 任小康 来源:四川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投票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候选人的感人事迹仍然久久激荡在胸怀。道德的“正能量”总能击中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这种力量既支配着我们用鼠标点击向“好人们”表达价值认同和共鸣,也在支配着每一个被打动者的行动,于细微点滴之处,向道德标杆们看齐,或在微博上转发一条陌生人的求助信息,或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虽是举手之劳,却在无意间将道德的“接力棒”传递了下去。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心灵:内心崇高的道德,头顶灿烂的星空。道德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85后姑娘罗玮无偿为陌生人捐肝、55岁的“救水女侠”吴永秀30年来勇救18名落水者、“最美基层干部”菊美多吉舍小家为大家……“好人标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既源于深植我们内心的独特的文化基因,更源于人人向善的环境氛围。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心和帮助,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它能使每个正常人健康、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从而使人与人之间能产生向善、乐观的情绪。很显然,只有社会整体向善,每个人才有更多的勇气接过道德的接力棒。无论是“最美妈妈”吴菊萍挺身而出的“惊世一举”、还是“最美爸爸”黄小荣奋不顾身的“惊人一跃”,或是“最美司机”吴斌强忍剧痛的“完美一刹”,无不是如此。

种子萌发需要“良田沃土”,道德成长离不开“社会营养”。无论是日复一日的坚守,还是关键时刻的抉择,好人们的美丽举动都忠实地演绎着社会价值观。上月底,23岁的北京女孩黄迪拿到人生第一笔工资后,给楼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买了5斤鸡蛋,而“爱心鸡蛋”的背后,是老街坊们曾经对身处困难中的黄迪一家无微不至的关照。黄迪的善举来源于邻里互助的温情,而这栋楼的“小社会”何尝又不是我们整个大社会的一个缩影?

“德不孤,必有邻;德者先,从者众”。政府持之以恒地开展道德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以制度托举向善力量,持续垒筑“道德高地”;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人好事,发动群众推举身边可学可敬的“平民偶像”;各种公益组织身体力行地助人摆脱危难,演绎一个接一个的善行故事……道德力量的共振和激荡,形成了“人人向善”的良好心理氛围,我们从善举中获取感动,又以善举回报社会,为“道德沃土”再添营养。 (任小康)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