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首页>思想道德频道>综合资讯> 正文
守望畲村 56岁乡村教师兰承斌眼中的乡村教育
http://wmf.fjsen.com 2012-06-15 08:38 朱海华 郑晓强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时间在走,学校在变。

1989年,双华村通上了电。兰承斌终于告别了晚上点着煤油灯备课批改作业的日子。

1990年,为推进“两基”教育,政府决定重建双华小学。然而,县、乡两级政府出资3万元后,仍差2万元。怎么办?兰承斌跑上跑下,反映情况。当年“六一”儿童节,宁德地区分管教育的副专员到双华小学慰问,决定由地区、县、乡、村各出5000元,补上缺口。可村里没钱,这5000元,还是当时的驻村干部从原单位“化缘”而来。就这样,双华小学拆了旧房子,建起2层6室的新校舍。其中一间,一半做办公室,一半做教师宿舍。

1995年,在原有基础上,双华小学新增了4间教室。

2000年,省民宗厅下拨10万元民族教育补助专项经费,2层10室的校舍变3层16室,泥土地变水泥操场,水泥黑板变磁性黑板,学校也有了外墙。

2001年,作为宁德市人大代表的兰承斌,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随口提及双华小学连一台电脑都没有。不久,福鼎教育局便送来一台。这台电脑坏掉后,教育局又新配了一台。双华小学的毕业生也为母校捐了一台,目前学校有2台电脑。

“随着个人待遇的不断提高,乡村教师也越干越有劲。”兰承斌坦言。

2008年起,福鼎开评“乡村好教师”,鼓励他们安心工作,稳定乡村教师队伍。首届评选,兰承斌榜上有名:“一张奖状,800元奖金,市领导还宴请我们。”

2009年起,福鼎又开始对农村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发放特岗补贴,兰承斌每月能领到110元。评上小学高级职称的他,现在月收入达4000多元。

与此同时,畲村的辍学儿童越来越少。“现在,上学一分钱都不要花,连课本费都免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更重视了。”此外,普通话也在畲村普及开来,“如今,倒是担心孩子们把畲族话给忘了。”

兰承斌自豪地说,以前双华村没有大学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双华小学有20多名学生后来考上大学。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