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首页>文明创建频道>省外动态> 正文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学雷锋小组风雨路
http://wmf.fjsen.com 2012-02-28 17:08 来源:武汉市文明办 我来说两句

2月26日,春寒料峭,寒风挡不住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青年志愿者们的热情,3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像往常一样头戴小红帽出现在珞湖社区。他们有的手提打气筒为骑自行车的打气,有的挥动扫帚清扫小区道路两侧的垃圾,有的脱下外套挽起袖子,帮助社区居委会搬移办公桌。

  这次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只是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多年来践行雷锋精神的一个缩影。自1988年3月原武汉水利水电学院热动系成立“学雷锋小组”以来,二十四个春夏秋冬,70后、80后、90后,一批批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校园和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雷锋精神也升华为校园里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一个打气筒成为志愿服务品牌

  梁潇是动力与机械学院一名普通的90后志愿者,早上八点半,他们刚在珞湖社区门口摆好“打气筒”宣传板,就有一位大爷推车过来。梁潇提着打气筒和两位志愿者面带微笑迎上去,一人从老人手里接过车扶稳,另一位蹲下身安装气嘴,梁潇边打气边捏车胎,以防气打得太足。“小伙子快毕业了吧,谢谢你们!”老人笑着上车走了。

  梁潇在这个打气筒服务点干了三年,已成为居民眼里的熟面孔,三年里经他手换过的打气筒就有3个。梁潇告诉记者,他们曾多次在工学部宿舍逐层逐户“扫楼”收集废品,用所得收入更换打气筒,添置自行车用气门芯和一些简单的修车工具。

  自1988年3月“学雷锋小组”成立以来,“打气筒”志愿服务已坚持了24年。24年间,历经了合校和院系调整,志愿者们走了一茬又一茬,正所谓“流水的兵”,但学雷锋的传统则如“滴水穿石”,“一个打气筒的故事”也在校园里传为佳话。千百位如梁潇一样身穿志愿者队服的“小红帽”从“红马甲”志愿者前辈手中接过“热动学雷锋小组,热心为您服务”的大旗,让“打气筒”成为动力与机械学院的志愿服务品牌。

“长大了,我也要当小红帽”

  寒暑易节,当年的“打气筒”学雷锋小组已发展成动力与机械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目前全院注册志愿者达到1082人,占学生人数的48.8%。逐步壮大的志愿者队伍为学雷锋大军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志愿服务的主题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陆于璇即将从能源动力系毕业,关爱农民工子弟志愿服务让她记忆犹新。大二时,每周末,她都会乘公交或步行前往东湖小学为3个孩子进行“爱心家教”。虽然只是简单的小学语数外课程,陆于璇每周五都会在网上查阅资料精心准备,辅导时也认真记下每个孩子的长短板,有的放矢帮他们查缺补漏。家教之余,她手把手教孩子们投篮练习,陪他们做“扮鬼脸”游戏,牵着孩子们去武大观赏樱花,在儿童节还送上可爱的小礼物。她和志愿者们还建立了“东小一片天”的QQ群,与家长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

  后来,陆于璇成为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暂时告别爱心家教的服务岗位,“于璇姐姐,长大了,我也要当小红帽”,离开东湖小学时,孩子们的话让她深深感受到爱心接力的温暖。据了解,2008年以来,志愿者来到农民工子弟就学为主的东湖小学开展爱心家教已有四年,每学期都有20余名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奔赴东湖小学进行爱心辅导。

  在动力与机械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服务六年的硕士生余亮告诉记者,关爱社区空巢老人也是志愿者长期坚持的服务项目。2005年,志愿者开始照顾珞湖社区的胡瑞祥老人,爱心接力坚持了六年,直到去年11月老人去世。老人在社区里有一块菜地,志愿者们帮忙春种秋收,锄草施肥。他们还经常带去水果、食用油等生活用品,陪老人聊天、打扫卫生。像胡瑞祥这样受惠于志愿服务的老人不在少数,现有23个组对口服务23个空巢老人服务。去年9月,珞湖社区志愿服务基地挂牌成立,每学期都有多批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亲情陪护、心理慰问、卫生清洁、户外运动等活动。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