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首页>文明热评> 正文
娱场杂谈:“技术”越高“精神”越矮
http://wmf.fjsen.com 2010-02-22 09:44 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娱乐精神”不只通向娱乐,还通向行尸走肉

任何文艺创作都是不可能避开人文的,哪怕是最浮浅的人文。否则一个社会的娱乐、以及娱乐的受众便会慢慢陷入到一种狭隘,进而陷入到鲁迅笔下多次出现的“围观者的无知无觉”。“娱乐精神”并不只是通向娱乐,它还会通向行尸走肉。太娱乐了,文化便会丧失正派,丧失善恶。《三枪》的制造者们很聪明,懂得高举“为大众服务”这个口号。但“为大众服务”,显然并不等同于“让人无知无觉”的收钱服务。《三枪》所倚靠的“娱乐精神”,未必就能通向《喜羊羊与灰太狼》,说不定倒更通往虎年春晚的植入性广告。狭隘的前提下,“朴素”与“技术”之间,负面相吸的可能性,是远远大于正面互补的。说不定未来哪一天,我们就会在所有门户网站上,看到张艺谋大谈他执导某届春晚成功经验的心得。

倘果真出现如上奇景,未必就是十几年前便已改变志向的张导的遗憾,但却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和普通观众担心的所在:毕竟在《一个都不能少》之后,支撑内地文艺片荣耀的几个小中年导演们,影片所因循的美学思维与成功模式,大多仍是“张艺谋式”的。一个人尚有创造力的时候,也许能摆脱或避开前辈身上潜在的负面因素;一旦遭遇欲望等人性原因,或创造力进入退潮期,那在早年学艺过程中不知不觉承袭来的不良因子,便随时有可能成为新的瓶颈,乃至滑铁卢。“子不类父”这句话——在文艺上,可能仅仅限于谈优点继承,不一定就能作用于“缺点遗传”。

文艺可以有美学追求上的极致,却不可以在审视事物上陷入偏执;社会分工与专业性日趋精细,但也没有说文艺工作者就可以彻底放手对“意义”的关注与探究。内地的文艺人士,什么时候能从技术刺激出的偏执,和自足的智识狭隘里,尽早走出来,那才是本土文艺能重新赢得受众信赖与敬重的开始。(徐江)


责任编辑: 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