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是社会的B超,政府的举措是手术刀,文化则是民间行之有效的术后保健 □文化要成为一种力量,首先是要化到本国人的心里去 □我们很多还只是文化娱乐人 日前,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讨论通过,文化事业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与之同时,几乎没有哪个时代的文化,能像今天这般丰富而芜杂,大众的,精英的,快餐的,高雅的,先进的,落后的,渗透交叉。如何看待当前的文化万象?如何处理文化与现实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与社会的和谐? 8月13日,作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梁晓声做客人民日报社,以“透视当代文化生态”为题进行演讲,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快餐”与“权谋”文化盛行 文化社会保健功能缺失 记者:现在许多人有一个感觉,提起文化,与其说是“万象”,不如说是“乱象”,快餐的、无厘头的、愤怒的、“小资”的,不一而足,特别是网络兴起之后。 梁晓声:这的确耐人寻味。一方面,我们国家文化事业逐步走向繁荣,一方面,我们局部的文化生态众生喧哗,泥沙俱下。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它在反映社会宽容度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的一些病灶。 如果说,媒体是社会的B超,可及时诊断问题,政府的举措是手术刀,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理。文化呢?则是民间行之有效的术后保健。这三方面应该是各司其职。但是随着整个社会进入转型期,矛盾错综复杂,一旦诊断和处理得不及时,文化就很容易按捺不住,跳出来,想给社会一剂猛药。但一味地像下猛药一样揭露和批判,它的社会效果不一定是正面的,有时候可能负效果更大。负效果一大,显然不被允许,更别说发挥社会保健作用了。所以,文化就很容易选择和商业结成同盟。最终,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仅剩下了娱乐,变着花样来娱乐,恶搞、炒作。 记者:这可否理解为,文化的现实担当功能在弱化? 梁晓声:可以这么说。以影视题材为例,这些年来,我们的现实题材还是很少,好的更少。一种受众最广的艺术样式,可能在有意地避开现实,这难道不是我们文化的一个问题吗?多亏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唐宋元明清都拍过了,连东周、战国都要启动了,现在流行的是拍民国时期了。 而且,这些历史中人们的兴奋点也差不多是在权谋。君臣斗,臣臣斗,忠奸斗,忠与忠、奸与奸也都要斗一斗。连一部电视剧《潜伏》都让人联想到公司里、办公室里的勾心斗角。 不客气地说,一些影视基本模式就是“那公司,那老板,那女人,再加上N个男人,还有那一大把钱”,为了钱,为了女人,为了位置,为了遗产,哪怕遗产只不过是几件小裤衩,大家都在斗。我承认现实生活可能是这样的,但不是说文艺要高于生活一点吗?怎么高呢?不就是在人格魅力上,要高于一点吗?我们塑造出来的人,总是要有一点人格魅力。 我一直不明白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天天面对一些东西,它完全没有人格魅力,而我们还能看下去?这些都是使老百姓要变傻的一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