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风中看点
元宵节,消费与传统文化如何"联姻"
文明风   |  时间: 2008-02-22  |   文章来源: 新华社

挖掘传统节日商机

一些商家清楚看到传统节日所蕴藏的商机,表示要“做足民俗文章,做足文化文章”。但也有不少商家颇感无奈,认为传统节日的确有商机,可“民俗这篇文章实在不好做”。

一家商业连锁企业的部门负责人坦言,以元宵节为例,除了“卖汤圆”,几乎想不出还能策划其他促销活动。清明节日益临近,虽然是节假日,但这样一个以“寄托哀思”为主的日子,商业企业能做些什么?

商家抱怨“民俗文章难做、传统节日商机难挖”之际,民俗学家却为“传统文化被淡忘,弘扬传统文化缺载体”感到担忧。那么,为何不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商业营销与传统文化中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如今,不少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缺乏认同,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适合他们参与的载体。相反,圣诞节和情人节等“洋节”近年在一些城市颇为红火。不难发现,商家们挖掘和诠释洋节的内涵,精心策划一系列营销活动,甚至不惜制造“噱头”,直接推动洋节走近消费者并迅速升温。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权衡认为,要在传统节日营造活跃商业气氛,商家应该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考虑如何将文化内涵与商品和服务结合起来,开发能够引起消费欲望新产品。

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不妨向民俗学家“借力”。

我国零售、旅游等行业同质化竞争比较突出,企业营销手法雷同。可是,在民俗学家眼中,传统节日内涵丰富,亮点纷呈。元宵节还是中国的“情人节”,古代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元宵节才获准结伴出门看灯赏玩,因此促成无数良缘美眷。对此,商业企业和年轻消费者知之甚少。

节日市场要打好“民俗牌”的建议,得到消费者赞同。

上海市民刘霭如说,小时候过元宵节,到处有花灯卖,兔灯、花灯、宫灯……现如今,商业街、超市、大卖场几乎看不到花灯的踪影,“在这方面,商家的确应该多动动脑筋”。(记者 俞丽虹 王蔚)


◎ 学者认为挖掘元宵节的“情人节文化”大有可为

厦门大学教授陈培爱2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充分挖掘元宵节的“情人节文化”,不仅能使更多的年轻一代愿意亲近传统节日,也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增强影响力。

陈培爱说,元宵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宗教活动,流传到民间后,节俗活动不断丰富发展起来,吃汤圆和看花灯逐步盛行,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将元宵节描画成一个浪漫的“情人节”,给以礼教为重的传统社会注入一股健康新鲜的血液。

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的诗句就描绘了元宵夜男女慕恋传情乃至追随情侣的旖旎风情。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则刻画了苦苦寻觅佳人的过程。【点击详细】

责编:林芳斌

挖掘元宵节的"情人节文化"大有可为02-22
八闽闹元宵01-21
数万福州市民观赏元宵花灯02-21
元宵也定国家标准,很荒唐很可笑!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