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频道>博文精选 >正文

不要让你那微薄的幸福感被剥夺了
来源:东南网 2012-10-25 编辑:黄水来

我有在想,当初老舍先生和川端康成两个人为什么最后会是川端康成揽下诺贝尔文学奖?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以前大家也都讨论的最多的就是因为诺贝尔奖是要颁给活人的,而当时,老舍先生被外界说成生死未卜,在评委会无法找到老舍先生的时候,他们就决定找一个亚洲的,最好是东亚的作家,把奖项颁给他。于是,就想到了川端康成,他最后也拿到了那个奖项 ,提名作品是《故都》、《雪国》和《千只鹤》。

然而,我觉得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国家影响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966年,老舍先生无疑在文学造诣上是胜过川端康成的,至少在当时的评委会是这样认为的。而且,我们知道评委会的成员多数是西方国家的人,他们也曾觉得他们自己西方的文化是最具优雅性与思想性的。而他们当时对老舍先生的认可,就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在文学上的成就。然而,当时因为外界说老舍先生生死未卜,他们就放弃了寻找,可是有谁可以打包票那时的老舍先生是什么状况,他们甚至都没有发动力量去寻找,而是转战日本寻找下一个替代的人。其实,这与当时国际环境有关,当时,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基本上的文人都受到了摧残,在那个时候给一个中国人颁发这样一个奖项,无异于与中国政府要员对着干。而,再看看当时的日本,它们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196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超过德国,跃居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两相对比,把奖项给日本作家好像变得“锦上添花”。这个世界上锦上添花的事情是最多人爱做的。

再说说这次的莫言先生与村上春树两个人的“竞争”,应该是说文学上的切磋,或是一决高下?其实文学本没有胜负之分这种说法,没有人可以保证每个评委都像是“机器人”一样没有夹杂着个人情感,按既定的标准评定文章。更何况,这种标准谁敢来定?谁有资格?如果以机器人来审定文章,那也没有意义了,是吧?毕竟文章是给人看的,所有的作者都希望通过文字传递自己的情感,让更多的人可以产生共鸣,以达到思想的碰撞。只有真正可以引起人内在情感共鸣的文章才是真的好文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首页> 互动频道>博文精选 >正文
相关新闻
·多么有深意啊 人品是最高的学历
·海南创造了受贿是捐款需要的理由
·当狄仁杰之"杰"遇到李元芳之"芳"
热点推荐更多>>
互动精选更多>>
福建要闻 国内热点 文化教育 热点专题
台海播报 环球扫描 娱乐体育 互动反馈
生活服务 论坛热贴 博文精选 报料投稿
< 返回首页 | 回到顶部 >
东南网旗下网站 | 律师严正说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