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频道>福建社会 >正文

厦门九成受访市民更加关注母亲节
来源:东南网 2011-06-20 编辑:黄水来

嘉宾解读

社会角色决定“父亲”更含蓄

戴仕梅(厦门美丽心灵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大家对母亲节和父亲节的态度有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取决于父亲的社会和家庭角色。

对于孩子来说,对父母的感情是有区别的,而其心理层面上的情感连接的象征意义也不一样。比如父亲象征了力量,而母亲代表的感情则更细腻。所以在对孩子表达感情时,母亲更外露,更细腻;而父亲更含蓄,也更刚烈。

比如母亲节送花给母亲,母亲通常会接过花说谢谢;而若是给父亲送花,父亲可能就会说,浪费那些钱干什么,但实际上心里是乐开了花,这就是典型的“嘴硬心软”。这种时候子女便很容易会被一些“父亲很坚强或男人不讲究那么多节日”等假象蒙蔽。但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同样都需要孩子的爱和尊重,不热烈的回应并不代表父亲感受不到,只是他的回应更含蓄。

而在这样的社会心理背景下,再加上商家促销的“厚此薄彼”,确实对父亲节的“尴尬”有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文化对母亲“情有独钟”

彭一万(闽南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父亲节、母亲节都是“舶来”的节日,之所以会有比较大的落差,有几点原因。

其一,相较于父亲节,母亲节“舶来”得更早。因为人总是有着 “先入为主”的思想特点,决定了母亲节更受大家的接受和关注。

其二,中国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也决定了中国人对“母亲”情有独钟。古往今来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以及戏曲、歌曲等文娱活动,多是以赞美母亲为主题的,赞美父亲的就相对较少,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无所谓好坏,也不需要强求,顺其自然就好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也会逐渐意识到,父亲节也很重要,那便是水到渠成之时了。 “严父慈母”观念深入人心

洪老师 (厦门大学):父亲在家庭中往往承担的是“对外”的社会功能,与孩子的交流互动也比较少,给孩子的印象往往是严厉、冷峻、威严的。而母亲和子女就亲近多了,因此,更多的孩子会在母亲节里,对母亲有更为浓烈的、外向的情感表达,而这从本质上说,也是由中国子女心目中比较根深蒂固的“严父慈母”的观念决定的。

但其实,正是社会大环境有这种“重母轻父”的氛围,为人子女的,就更应该重视在父亲节里,多给父亲一些平等的爱的表达。男性在职场上承受着比女性更大的压力,子女温情的关怀,对于男性来说也是一剂释放压力的良药。如今不少80后已经身为人父,在他们的带动下,以及媒体舆论的引导下,父亲节也有了逐渐升温的趋势,这才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首页> 福建频道>福建社会 >正文
相关新闻
·屏东欲办万人帮妈妈洗脚活动
热点推荐更多>>
互动精选更多>>
福建要闻 国内热点 文化教育 热点专题
台海播报 环球扫描 娱乐体育 互动反馈
生活服务 论坛热贴 博文精选 报料投稿
< 返回首页 | 回到顶部 >
东南网旗下网站 | 律师严正说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