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漳州新闻网讯(记者 吴丽燕)“紫竹林中出来了陈妙嫦也,风又大,雨又来,金莲小,步难挨……”日前,在漳州古城的漳州南词传习所,一曲南词《陈姑赶船》踩着琵琶、扬琴、中阮等乐器的韵律奏点,吟唱飘出…… 每周四下午,现任漳州南词古乐队长、市级非遗传承人郑炳裕都会和同伴一起,在漳州古城的南词传习所为游客演奏南词,“要让漳州南词薪火相传,留住我们文化的根与魂。”郑炳裕说。 南词始于唐初,唐明皇时盛行于宫廷唱吟歌舞,总称“霓裳之典”,历朝流行于宫廷娱乐欣赏,也称“国乐南词”。南词可唱、吟、歌、舞、弹,演出主要以坐唱形式,三五人至十余人不等,各操扬琴、三弦、琵琶等乐器。 漳州南词是清代道光年间从江西流入,在漳流传了近200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漳州南词曾一度没落,面临传承与发展问题。如今,它正悄然复苏,多元化展示平台正为南词传承提供更好的载体。 光阴弹指过未染是初心 “踩高跷南词戏”曾艺扬全城 现任漳州南词古乐队队长、市级非遗传承人郑炳裕今年66岁,他家就住在浦头港附近,从小听习南词,耳濡目染,因喜爱而学习。“到上世纪60年代左右,南词还很有市场,每次一有表演,可谓人山人海,浦头港一带的百姓都以南词为豪。”郑炳裕说。 “南词除了坐唱外,也可以演一些有剧情的舞台折子戏。”说起南词在漳州曾经的辉煌,郑炳裕不由得音调升高,“听老前辈说,当时边踩高跷,边演南词戏时,全漳州都轰动了。” 民国年间,漳州南词第四代传人杨瑞庵和高歪在漳州闹市区浦头港建立霞东钧社,南词开始有组织地进行表演。上世纪30年代初,霞东钧社成功创演了“踩高跷南词戏”,艺扬全城,声誉极佳。1956年,《秋江》《关公围城》《水底鱼》等南词曲目由中国唱片公司录制并向国内外出版发行。 两岸承技艺迹远有乡根 台湾南词由漳州流传过去 随着时代的变迁,南词变得越来越“小众”,甚至连很多漳州人都知之甚少。“受各方面影响,漳州南词乐队沉寂了一段时间,曲词也失传了一部分,直到1999年霞东钧社成立才开始恢复活动。”郑炳裕指着墙上一排老照片说,“当年漳州一些民间艺人重新自发组建南词古乐队,在浦头港文昌庙成立霞东钧社,大家定期聚会,一起弹唱。” 从2015年6月开始,漳州南词古乐队将排练阵地转移到漳州古城,由郑炳裕担任队长及艺术总监,同时承接各类展演任务。至此,漳州南词又重新活跃起来了。 “漳州南词曲艺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至今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漳州锦歌和芗剧也产生一定影响。”漳州市艺术馆馆长王燕成感慨地说,“漳州南词至今还保存着古韵的原汁原味,极为罕见。” 据王燕成介绍,漳州南词还和台湾南词十全腔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2005年,台湾十全腔圣乐团寻根到漳州浦头港,该团总监赖锡中教授搜集了全台湾的南词古乐,其中最早的一本古谱与漳州南词霞东钧社保存的古谱经考证完全一致。他认为,台湾南词古乐是从漳州流传过去的。 同年,台湾十全腔圣乐团与漳州霞东钧社艺员首次在漳同台举办海峡两岸南词交流会,此后,两岸南词古乐队一直保持交流与联络。2017年元旦,应台湾十全腔圣乐团的邀请,漳州南词古乐队跨越海峡,与高雄十全腔圣乐团开展了交流展演。 传习进校园行腔韵不绝 南词正在青少年一代传承发展 “掌握南词的都是老艺人,年龄大多七八十岁,但仍默默坚守传承技艺,为的就是让南词继续被更多人传唱下去。”王燕成说,“如果没有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漳州南词在若干年后便只能成为摆放在博物馆里的一本歌册和停留在胶片上的影像资料。” “如今,我市加大对漳州南词的保护传承力度,南词古乐队也开始吸纳一些年轻的成员加入,更多新鲜血液正源源不断注入南词吟唱队伍。”王燕成说,现在在漳州古城,南词有了固定的排练时间和场所,来了解和学习南词的人也越来越多。 “非遗是活态传承。”郑炳裕时常感叹传承的重要性。近年来,他不断复排传统曲目,并通过进学校、社团等形式,激发年轻一代对漳州南词的兴趣。 2015年开始,闽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把漳州南词作为选修课程,让选修该课程的大学生到漳州南词传习所排练、学习南词。2018年,漳州龙师附小组建漳州南词社团。同时,漳州一中、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也定期邀请南词艺人前往表演,让学生在行腔婉转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