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在平 廖丽萍 杨珊珊)3日上午,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厦门专场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厦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庄稼汉围绕“坚持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介绍了70年来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强一同出席并回答有关记者问题。 忆往昔,位于东海之滨的海岛厦门曾是一个基础薄弱、封闭落后的小渔村。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厦门劈波斩浪,栉风沐雨,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迎难而上,拼搏创新,奋发图强,取得一个又一个建设新成就。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第一站就来到厦门,他是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在厦门工作期间,他牵头制定了《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启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生动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如今,海风海浪依旧,厦门早已旧貌换新颜。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厦门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充分肯定厦门的发展成就,为推进厦门各项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厦门这座城市的成功实践,折射着13亿多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厦门正伴随着共和国崛起的跫音,阔步向前。 作为厦门市“双千亿”重要项目之一,软件园三期正在快速成长,聚拢创新资源。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由弱到强 高质量发展高精尖产业 厦门地域狭小,面积只有1700平方公里,经济总量不大,但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居全国前列。特区建设以来,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7%和19.4%,2018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4,财政收入占全省1/4,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占全省1/4,单位面积地方级财政收入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2位……“小而精”正是厦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厦门以占全省1.4%的土地,创造出占全省13.4%的生产总值、25%的财政收入,成为全省唯一的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城市。 精,是产业布局的高精尖。“我们主动放弃石化、钢铁等粗放型产业,着力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厦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庄稼汉说。 改革开放之初,厦门以发展传统轻工业为主。如今围绕实施“三高”企业倍增行动,厦门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目前已突破2000家;实施千亿产业链群培育工程,确立12条产业链群为主攻方向,目前已有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机械装备、旅游会展、金融服务、软件信息、航运物流、文化创意等8条产业链群规模超过千亿。 着力“外引内培”,招大引强成为厦门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的另一个重要引擎。今年,厦门新引进总投资480亿元的天马6代线、总投资100亿元的中航锂电等重大项目,此外,天马、联芯、电气硝子、ABB工业中心、厦钨永磁电机、趣店科技、神州优车、瑞幸咖啡等一批高新企业项目相继落地。 厦门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四新”经济成为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奔跑的助推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一半。今年7月,厦门与华为签订合作协议,华为首个鲲鹏生态基地及超算中心落户厦门。该项目的落地,将加快厦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助力厦门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换道超车。 立足城市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厦门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力电器、钨材料、视听通信等6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火炬高新区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近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厦门加快聚集创新要素,汇聚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平台,连续两年入选“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市”,先后获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等。中国人工智能大赛永久落户厦门,厦门人工智能水平位居全国第8位。火炬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国务院表扬,自创区建设在全省考评中获得第一,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指数居第11位,中国创新创业指数居第9位。 目前,厦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总量的42.8%,工业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1.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5%。建成各级实验室、技术中心等540余家(其中国家级28家),建成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5个(其中国家级4家),建成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2家、众创空间203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国平均的2.4倍,全市人才总量突破80万,被评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以产业跨岛优化与城区跨岛拓展双轮驱动,推动“以城兴业、以产促城、产城融合”。如今,厦门发展腹地迅速扩大,让产业布局、城区拓展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经济发展重心逐步向岛外转移,岛外已建成工业用地面积占全市87.5%,打造的12条千亿产业链中有7条重点布局岛外,同翔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软件园三期、生物医药港等一批重大园区载体加快建设,天马微电子、电气硝子、趣店科技、泰康之家等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落户岛外,形成支撑厦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厦门母港已完成泊位升级改造,可接待世界最大邮轮,稳居全国邮轮港口第一方阵。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内外兼修 高颜值厦门幸福满满 走进白鹭洲,在筼筜湖的碧波环绕中,满眼绿树成荫,随处可见白鹭悠闲栖息飞翔。这里被称为厦门的城市“绿肺”,更被厦门人亲切称为“城市客厅”。 多年来,厦门在城市的快速建设发展中,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忘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成为生态省建设排头兵。厦门建成区绿化率43.8%,森林覆盖率4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优于全国水平,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169个城市中排名第二。当前垃圾分类工作的号角全面吹响,作为全国最早实施垃圾分类处置的城市之一,厦门的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考评中已连续多个季度名列全省第一,今年前两个季度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一。 生态文明指数居全国第一,摘得联合国人居奖,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凭借独特的城市魅力,多年来厦门一直是我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城市之一。闻名中外、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女王皇冠上的宝石”的鼓浪屿更在2017年7月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厦门的城市之美还在延伸。庄稼汉在会上介绍,多年来厦门坚定实施跨岛发展战略,按“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大力推进岛外新城建设。如今,厦门岛外的海沧湾新城日趋成熟、集美新城基本成型、环东海域新城快速崛起、马銮湾新城蓄势待发,东部体育会展新城也启动规划建设。岛外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75%,岛外工业增加值占全市71.2%,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88.58平方公里,比改革开放初期扩大10倍以上。 曾经封闭落后的海防小岛如今已成为东南交通枢纽,厦门的海运、空运、陆运通达五洲。海上,厦门已成为中国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14位,拥有143条海运航线,通往全球168个城市;空中,厦门空港运营城市航线有171条、国际航线35条,跻身全球机场百强。另有全新的翔安国际机场正在加快建设,规划吞吐量7800万人次;陆上,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和翔安隧道等“四桥一隧”串联岛内外,福厦、龙厦、厦深高速铁路将厦门的交通网与国内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相连。 城市发展,百姓共享。目前,厦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万元,年均增长1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万元,年均增长13%。厦门全市财政一般预算70%以上都用来投入民生和社会事业,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厦门在全国率先建立全民医保、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等制度。尽管土地稀缺,每年均将学位建设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18年新增学位2.75万个,为历年之最,基础教育满意度位列全国38个重要城市第二。 医疗方面,通过加快创新实施“市校合作、高位嫁接”战略,努力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辐射惠及周边群众。去年,厦门新增医疗床位4000张,为历年最多。 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实现中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2018年,厦门开建保障性住房2.8万套、在建6.25万套、推出1.97万套,是受理量最多、推出数量最多、保障范围最广的一年。 厦门长期致力于社会治理创新探索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连续三届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等荣誉。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会场 福建日报通讯员 吴伟 摄 改革开放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1980年8月,厦门成为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建设,在全国率先拉开经济腾飞的序幕……近40年间,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始终是推动这座城市发展的澎湃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厦门就鼓励国外投资者来特区兴办“三资”企业,在全国率先推出利用外资修建机场、成立首家中外合资银行、成立中国烟草行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等政策措施,打破单一公有制经济的格局,发展外资经济和混合型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持续推进,厦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2015年,厦门自贸试验片区挂牌成立,厦门迈入“自贸时代”。截至目前,厦门自贸试验片区累计推出创新举措391项,其中全国首创74项,占福建自贸试验区全国首创经验的52%。 “厦门从2015年就率先启动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在国内率先参照世行指标体系,通过第三方机构评估,对标新加坡等国际一流经济体,查找差距和短板,并将其作为突破瓶颈的着力点和创新创造的切入点。”黄强表示。 坚持以改革的办法破解改革中遇到的难题。截至目前,厦门已推进六轮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三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86项改进任务。 聚焦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一些堵点问题,厦门全力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各项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已申报1255个项目,378个项目实行多图联审,20个项目申报联合验收,有效压缩了办理时间,提高了服务质效。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厦门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动力,大力推动简政放权,让投资环境成为最大的吸引力。厦门营商环境从2014年相当于全球经济体第61位提高到2018年的第25位,在全国22个试点城市中位居第2。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近年来,厦门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积极推进与金门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努力推进应通尽通。认真贯彻中央的“31条惠及台胞措施”、福建“66条实施意见”,并推出厦门“60条惠及台胞措施”和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45条。持续打造海峡论坛、文博会、海图会等一批特色交流平台,建设了一批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对台研学基地,目前已有两岸青创基地近30个,累计入驻台湾团队500个、台湾青年3200多人。 构建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厦门持续迈向国际化。厦门已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经济外向度高达125%,居全国前列。201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将近一半,外贸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5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8亿美元,引进外资项目1.4万多个,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119家在厦门投资兴业。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一带”与“一路”无缝对接的陆海枢纽城市,利用独特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厦门取得一系列亮眼的成效。厦门港共有集装箱航线143条,其中“一带一路”航线57条,通达22个国家(地区)的39个港口;2018年底“丝路海运”航线在厦门起航,截至目前,全省50条“丝路海运”航线,由厦门港始发的就有43条。2015年8月中欧(厦门)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至今年6月底,累计发运457列,累计货值12.73亿美元,通达12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 七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新时代、新征程、新机遇时不我待,厦门正搏击风浪,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