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100年前的今天,五四运动如暗夜中的一道闪电,亮彻了神州大地,火炬高擎,民族苏醒。激荡百年,五四精神穿越时空的长河,于今日、向未来,我们仍旧能不断汲取铿锵笃行、坚定而勇敢的力量。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至今仍是激励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执青春之笔,书奋斗人生的绚丽华章,也是广大青年勇担历史使命、赓续前行的应有之义。 今天,我们讲述几位青年海归的故事,他们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汇入时代洪流,在归国潮涌里艰苦创业、燃烧激情。 历经百年沧桑,开创未来需要使命传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五四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奋进,照亮逐梦之路。 ——编者按 厉害了,这么年轻的教授! 人物 宫勇吉 地点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今年2月才刚满30周岁的宫勇吉,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7年6月,他回国组建起了自己的实验室,成为备受关注的青年科学家。 2007年以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总分全国第9名的优异成绩获得金牌、保送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宫勇吉,本科毕业后赴美国莱斯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几年时间内,他已经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了40多篇论文。 摆在面前的多个路口,选择哪条路继续走下去? 2010年,中组部印发《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的通知,向优秀海外人才张开怀抱。 国家科技实力蓬勃发展,引才诚意实实在在,宫勇吉打定主意,“回家做科研”。 按照细则,宫勇吉拥有了3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还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他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建好实验室,组建了一支研究团队。 新型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构是宫勇吉的主要研究方向。二维材料可以取代硅作为下一代电子器件,与传统材料相比更薄,运行速度更快,并且柔性突出,可以制作一些便携式设备。 宫勇吉与同是留学回国的刘知琪以及其他学历背景相似的青年人在北航校园内的同一片区工作,这是学校有意为之,目的就是方便年轻人沟通交流。同时,正如之前承诺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给了宫勇吉很大的自由度,资金和配套供给到位、实验室投入使用、给予招生名额等逐一实现。 宫勇吉说,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于科研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这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在国内所拥有的文化认同,也是相较于国外很大的优势。“能回到生长的土地,在这里做出成绩,我觉得很光荣。” “女剑客”的芳华人生 人物 张 欣 地点 安徽合肥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 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有座早已远近闻名的科学岛,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坐落在这里。8位哈佛医学院博士后海归的故事,不只留下了“八剑客”之名,也给这座三面环水的科学岛增添了一抹侠骨铮铮又不失浪漫的亮色。 张欣是“八剑客”中最年轻的一位。2012年,在经历过考虑和犹豫之后,她与丈夫王文超下定决心带着一双儿女回国。“因为当时一大家子都在美国,大女儿从小就在美国长大,因此我们也有过犹豫。但是刘青松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的劝说真的非常有说服力,我丈夫拍板了:‘咱们回国!’”张欣笑着对本报记者说。 她口中的刘青松,是第2位来到科学岛的哈佛医学院博士后,2012年,刘青松回到哈佛,寻到了6位志同道合愿意回国发展的学者,张欣和丈夫就是其中两位,他们相识于北大医学部,一起读大学、出国,又一起回来。至此,“八剑客”全部聚齐。 时间再向前拨转3圈。2009年,曾在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的王俊峰在得知中国也要建设强磁场大科学装置的时候,非常振奋,他成为第一个来到科学岛的哈佛海归。从此以后,强磁场逐渐展示出了对于优秀海归的“强大吸力”。 张欣说,回国之后最强烈的是归属感和自豪感,“刚回来的时候,很多事情要从头做起,仪器也是靠你买这个、我买那个,大家一起把这个‘台子’搭起来。”克服了最初的困难,科学岛上跨领域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时碰撞出的灵感火花,都使她感到兴奋。 “比如我们与其他部门的同事合作,摸索出可以进行生物样品扫描的方法,得到了近生理状态下的蛋白单分子高分辨率图像,进一步验证了我们之前关于磁场作用的一些猜想。”张欣表示。 张欣喜欢合肥,更喜欢科学岛。她喜欢这里淳朴又纯粹的科研环境,在相较于一线城市更低的生活成本和生活压力之下,科研人员的低流动性对实验室来说很可贵,这意味着大家能把更长久和稳定的时间段用于技术攻关,有利于研究成果取得突破。 对这8位哈佛博士后来说,合肥既熟悉又陌生。没有人生长在安徽,但作为一个团队而回国,他们可以抱团取暖,在这里做出一番大事业。“回国7年,科研人员待遇的提高非常明显,现在实验室里的一些年轻实验员,待遇也都不错。这归功于如今国家尊重科学、重视科研、尊重科研人员。”她欣慰地告诉记者。 研究方向是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张欣说,研究慢慢有了进展、成果逐渐显现,而丈夫王文超与刘青松夫妇组成的团队开发出的靶向药物已拿到临床批件,在不远的将来有望造福于癌症患者。“很高兴我们的故事能够帮助一些还在海外、犹豫是否回国的人下定决心,我们在这里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张欣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有更多优秀留学生回到了祖国,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紧紧相连,用努力实干展现人生芳华。 给无人车一双“慧眼” 人物 李一帆 地点 上海 禾赛科技有限公司 “我出生在一个工程师世家,从小喜欢做各种东西。从上了大学到后来在美国读博士,做的都是机器人硬件方面的研究。”李一帆的故事,伴随着“做东西”展开。 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李一帆在硅谷一家科技公司做首席研发工程师,虽负责的方向有趣,但令他觉得“施展不开”。“大公司总希望你做‘一颗专注的螺丝钉’,但不会因为‘螺丝钉做得好’就让你承担更大的责任。我在硅谷遇到了另外两位斯坦福的同学,他们也有相同困惑。”一拍即合,要做更大更有趣的事情,李一帆和两位同伴在2013年创立了禾赛科技。 成立初期,禾赛的产品是面向天然气行业的检测设备,问题也渐渐出现,“整体市场的天花板较低,成长受限。在一两年时间内,我们一直陷入细分领域、不断创新但整体业务成长缓慢的困境,大家非常焦虑,也做出各种尝试来解决问题。”李一帆告诉记者。 经历了创业初期的摸索,团队找到了新的领域——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其市场总量大、技术壁垒高、产品标准化的优点让李一帆看到了新的发力点。 在当时,无人驾驶技术虽经过多年发展,但车载激光雷达的商业化问题却由于成本限制难以实现。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如何降低车载激光雷达的价格是行业难点,他们决定,就从这里入手,破解难题。凭借在激光遥测技术方面的积累,禾赛实现了突破。在发布了国内首款32线机械式激光雷达之后,他们又陆续推出Pandar40(40线机械式激光雷达)、PandarGT固态激光雷达和Pandar64(64线机械式激光雷达)等一系列产品。 喜欢“做东西”的李一帆,给无人驾驶汽车做出了“眼睛”。 在网络上,能看到不少关于这个青年人的精彩故事。热爱运动、铁人三项、摄影达人、喜欢旅行……他与这个年代许许多多年轻人无异,关注自己的感受,重视生活体验。但创业带来了改变,李一帆坦言,精力有限,如今工作占据了他生活的绝大部分。“创业后懂得了‘做减法’,目标就是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我现在每年有160多天在世界各地出差,拜访客户和合作伙伴,这就是我几乎全部的爱好。”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 “做减法”也表现在对全公司的战略规划上。他告诉记者,公司前两年推出了五六款产品,每款营收最多为千万元人民币。而最近两年每年只推出一款产品,但每款产品会带来数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不求多,把一款产品做深、做精,是生活教会李一帆的管理哲学。 “现在很多外国人都来中国创业,我们为什么不呢?中国有了更多支持高科技创业的资本、充足的人才储备以及对于高端制造业来说较为完善的产业环境,这些非常有吸引力,也让创业这条原本艰难的路好走了许多。今年是禾赛来到上海嘉定的第6年,这是我们做过的最好的决定之一。”李一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