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禅师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他长期以来订阅的报刊中,有一本《福建文学》。 这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在文学日渐边缘化的当下,一个出家人依然保持对文学爱好的初衷。为此,我找机会向本性禅师求证,进一步了解原委。 山居静读 本性禅师笑着回忆道: “我年轻时是个‘文青’。出生在霞浦这样一个小地方,家虽不富裕, 却有学上, 有零钱购些自己喜欢的书和杂志。住地不远处就有驻地部队的简易图书馆, 书虽不多, 但对当时的我,极富吸引力。尤其是早年就在省外漂泊的身体欠佳的叔叔, 收藏着一些中国古典名著,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等,我视为珍宝,经常向之借来, 于微弱的如豆之光的油灯下忘我地阅看。这些书, 给了我一个从未曾有的精神世界体验。进入初中后, 条件又有所改善, 有了更专业的老师, 可以看到、订到更多深具时代性的杂志, 买到借到更多的古今中外名著,包括诗歌类、小说类等。文学兴趣渐渐浓厚,文学视野也逐步开阔。后来, 就尝试着去学写, 去创作。还萌生与文结缘的人生, 才是丰实而有意义人生的认识。至高中及其后, 以‘王海’的笔名,于当地的《霞浦报》《新松》上及宁德地区的《三角帆》上发表过若干诗作等。 1984年,宁德地区的《三角帆》创刊号 “有了初步的成绩,我想进一步尝试,几经修改,一篇花费工夫的作品,投向了当年福建省唯一的文学性期刊《福建文学》,结果被刊物退回。投稿受挫,滋生苦闷。 《三角帆》创刊号刊发本性禅师出家前署名王海的诗篇《望夫石》 “一个偶然机会, 在霞浦某寺见到一本中国佛教协会出的《法音》佛教杂志。让我第一次了解到佛教还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哲理、理论、学问。从前, 也随外婆去佛教寺院与妈祖宫烧香, 但都只知佛与菩萨及妈祖是为善止恶的, 是保佑人的, 却不知佛教还有那么多深具深度、广度、高度的内涵。这为我展示了一个未曾知道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生活的方式、归宿的去向。也因此让我明白了一点,文以载道, 否则, 只作文字的堆积, 无病呻吟,或只重技巧,便无灵魂, 无多少意义。因此, 豁然开朗,感觉到天开了一道缝, 明晃晃的阳光照射进来了。 “霞浦自古就是佛教气氛浓郁的地方, 高僧辈出。如中国佛教沩仰宗的创始人灵祐大师,唐代时, 就出家于霞浦建善寺;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创始人空海,唐代时就漂到霞浦,由赤岸登陆,与霞浦结下不解深缘…… “从此, 对佛学有了兴趣。最终, 迷恋上了佛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5 年12 月31 日,一场《孤僧万里行》出版座谈会在福州举行。福建省文坛大腕,包括《福建文学》主编、副主编悉数到场,前来捧场。过去在刊物上只见其名,心生仰慕;今天并排而坐,褒奖有加。本性禅师谦逊地表示,他今天坐在这里主要是想听大家的批评和指教,以便他能够在从事佛学之余也能够在文学上有一点点的进步。 本性禅师应邀于第五届江苏书展举办的"书香社会与信仰人生"讲座上发言 本性禅师从僧以后,虽然不再文学创作,但他未绝文缘,并未放弃文学。 他坚持订阅《福建文学》,坚持写作,出版有关佛教的论著十余本,尤其是心灵禅意随笔,写起来得心应手,佳作迭出,篇篇见禅,字字见心,深受欢迎。他自定精进规划,一年要出版一本书。本性禅师迄今出版了《如何安心》《如何淡定》《如何自在》《如何放下》《如何解脱》等,都受到读者的青睐,出版了不同版本。香港“中华书局”出版这套丛书中文繁体版。台湾还出了6 本《看见本性好开心》系列修学实证禅法的体会与感悟合集。 本性禅师应邀于广东南国书香节作“心灵的呵护——禅与生活艺术”讲座 说到成绩取得的秘诀,本性禅师认为,这其中有文学的力量。正是运用文学的手法,将佛教通俗化、文学化,语浅意深,以微见著。坚持订阅《福建文学》,是文缘成就了佛缘,是佛缘接续了文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