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坚持“放管服”改革推动工业发展纪实
usa.fjsen.com 2018-12-18 13:15:31 李远明 陈永昱 林智雄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

——三明市坚持“放管服”改革推动工业发展纪实

●三明日报记者 李远明 通讯员 陈永昱 林智雄

冬日的三明碧空如洗、生机盎然。走进企业车间,处处可见忙碌的生产景象。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拥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47家、超5亿元企业192家、超亿元企业1048家。

穿越时光隧道,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市工业总产值仅4.46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0.34亿元。

40年来,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市始终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业发展插翅腾飞,一路奔涌向前。

如今,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我市,已形成冶金及压延、汽车及机械制造、纺织、林产加工等4个传统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4+4”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4233.9亿元,相比1978年增长949.3倍,年均增长18.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79亿元,增长3173.5倍,年均增长22.3%。

致力改革,企业一通百通

今年前10月,三钢集团公司累计产钢974.99万吨,实现营业收入477.08亿元,利税合计114.06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同行业先进水平。

2017年,三钢集团产钢1119.41万吨,销售收入达到510.58亿元,实现利润82.66亿元,取得了建厂以来的最好经营业绩。

三钢是1958年兴建的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历经20年的发展,从1958年建厂到1978年期间,三钢仅有1965年、1966年和1973年共3年实现盈利、3年合计利润为500万元。

1979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三钢列为全省第一批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单位,实行“全额利润包干分成制”,从人财物和产供销方面扩大了企业自主权。1980年三钢钢产量跨上了20万吨台阶,达到21.41万吨,1981年钢产量跃上了25万吨台阶,企业从1979年开始连年实现盈利。

一石激起千层浪。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其中三明工业企业厂长经理9位),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举,联名呼吁为企业“松绑”放权,为企业投入产出承包的改革尝试造出了声势。三钢的两轮投入产出承包就此走上历史舞台。

1985年7月,省政府批复同意三钢实行第一轮投入产出承包,承包期从1985年至1990年。1991年至1995年,三钢又进行了第二轮承包。两轮承包后,三钢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91年钢产量跨上了50万吨台阶。

2000年3月,省委、省政府批准三钢改制组建为国有独资公司,同年4月,省政府下文,福建省三明钢铁厂改组为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同意三钢集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其他8家发起人,设立并由三钢集团控股的福建三钢闽光股份公司,2007年1月26日,三钢闽光股份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公开发行股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钢集团公司董事长黎立璋说,如今三钢集团拥有线、棒、板等国内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的生产线,已形成年产钢1100万吨和以钢铁业为主、多元产业并举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这,正是缘于不断深化改革,才让企业脱胎换骨,浴火重生。

改革无止境。40年来,我市坚持敢为人先的精神,大力推进工业经济体制向多元化发展,积极改善以国有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推动国有工业企业通过实施兼并、改制、售让等方式,使国有资本逐步从劣势竞争性企业退出、向优势竞争性企业集中,进一步激发工业经济活力。

推动福建无线电设备厂(原8450厂)改制,积极与省电子信息集团就企业重组后的股权设置、产品开发等进行沟通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目前已成立福建融光科技有限公司,开工建设车载模组生产一期项目。

售让永安汽车厂组建中国重汽海西汽车公司,2010年9月8日,中国重汽集团重组永安汽车厂项目在厦门签约,解决了永安汽车厂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牌弱等问题,经过近8年的发展,中国重汽海西汽车公司已具备年生产微卡2.5万辆,各种工程车、载货车2.7万辆,专用车1万辆的生产能力。2017年生产各类汽车2.76万辆,产值47.6亿元。

改革步伐有力,一路踏石留印,我市工业经济体制由此日益完善。1978年国有企业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87.1%,集体企业占10.4%;至1985年,国有、集体、民营等其他经济类型产值比例下降为78.3:21.5:0.2;至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数达1556家、产值3228.8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76.3%。

提升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不到3年时间,福建翔丰华公司从投产到壮大,并成为全省石墨(烯)产业龙头骨干企业。这离不开我市争取的优惠电价(0.3848元/度)支持。今年上半年,企业实现产值5亿元。

我市主动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组织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力争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好、门槛最矮、诚信最优的国内一流营商环境。

目前,我市将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6.5个工作日,比国务院所确定的省级(会)城市企业开办时间还短2个工作日;制定《三明市项目并联审批流程实施方案》,项目审批时限由原来的98个工作日压缩至28个工作日。

“多证合一”改革推进有序。2015年6月,我市开始复制推广福建自贸试验区“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三证合一”改革。2016年8月,推行“五证合一”改革,后又分别于2017年9月、2018年6月将合并证照事项增加至18项和31项。

据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多证合一”改革,让企业仅需向一个部门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完成已合并的所有事项。而无需到各个部门分别提交,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让企业共享改革成果。

我市还复制推广上海浦东新区“证照分离”改革做法,在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安尼葛园、沙县金沙园)开展为期1年的“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对98项行政审批事项,采取完全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等措施,着力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企业发展生产,用电不可缺少。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深化售电侧改革,落实大用户电力直接交易等电价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扩大生产。今年以来,辖区内88家企业参加2018年度大用户电力直接交易,全市全年电力直接交易量预计达40亿千瓦时。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我市加强应急周转协调,促进银企间协作互信,共设立应急周转金6.2亿元。设立以来累计为976家企业提供转贷资金1887笔126.65亿元。推广“无间贷”等贷款方式,支持企业融资周转“无缝对接”。截至8月末,累计支持1990家企业完成“无间贷”,降低企业财务成本4114万元。

转型升级,壮大产业实力

眼下,市重点项目——三明厦钨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一期(6000吨)运行顺利。据介绍,今年企业产量有望突破1.2万吨、产值达40亿元。项目二期(4000吨)生产线正加快推进,预计2019年上半年可实现投产。

“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市级重点项目909个,累计完成投资479.63亿元,三钢闽光80MW煤气高效发电工程、月兔科技年产300万套高效节能空调生产基地等484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

技术改造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我市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覆盖实施一轮技改的基础上,制定了《三明市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每年实施市级重点技改项目300个,完成工业投资200亿元以上,建成投产项目200个以上,工业实力显著增强。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目前,汽车及机械装备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59家,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300亿元,增长12.6%;冶金及压延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1家,逐渐形成以三钢集团钢铁冶炼优势带动的钢材深加工产业链,以福建金瑞高科有限公司和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将乐)半固态技术研究所为技术核心的轻合金制造产业链,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265亿元,增长12%;林产加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54家,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402.87亿元,增长7.03%:纺织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91家,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240亿元,增长4.8%。

好风凭借力。我市实施大招商、招大商行动,吸引了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来明投资建厂,先后与机科院、中节能、中纺院、中国化工、中国重汽等央企合作,洽谈引进了机科院海西分院、中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园、高等级智能注塑机、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工业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产业层次逐年攀升。

连日来,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公司含氟新材料及配套中间体建设项目正加紧调试。这个项目总投资4.6亿元,2017年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初可实现投产。项目达产后,预计产值20亿元,这对我市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实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创新驱动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编制了《“十三五”工业创新转型专项规划》《三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2018-2020)实施方案》,不断提升创新研发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潜心培育,终得花开。目前,我市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共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39家,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54亿元;石墨和石墨烯产业从无到有,翔丰华、泰启力飞、鼎丰碳素等8家企业落地;氟化工产业拥有企业8家,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主产业链,上半年实现产值25亿元;稀土已探明资源储量34万吨,注册成立了三明市稀土开发有限公司和厦钨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三明厦钨新能源材料公司上半年实现产值15.79亿元,增长56.38%。

如今,以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正加快崛起。据统计,近年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

新时代,新征程。

我市正全力推进“一十百千万”工程,着力提升一批产业园区,抓好投资十亿以上产业项目,培育百亿龙头企业,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扶持万家小微创业创新企业,加快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加快发展。

改革创新不停步,工业发展不停歇。老工业基地活力无限、前景广阔……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