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讯(记者 郭钦转 王晓萍 吴宇豪)有一种奉献叫“小白鹭”,有一种付出叫“小红帽”……他们所有的艰辛、努力和包容,都用热情、微笑和付出呈现,令人肃然起敬。 筹备“金砖”、服务“金砖”、保障“金砖”———一场国际盛会的成功举办,凝聚了太多厦门人的心血。会晤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社区网格员、社区工作者,还有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厦门人,用一个个细小的故事,彰显出厦门人的家园意识。通过厦门会晤,向全世界展示了厦门文明之城的精神底色,如点滴星光,汇聚成厦门城市形象的璀璨星河。 “金彩厦门人”,我们有一筐的“金砖”故事,想要讲给您听! “小白鹭”热情服务展风采 时针指向9月5日下午,对复旦大学大四学生吴白玫来说,她的志愿任务已经完成了。按照排班,她的最后一班是到中午12点,然而她并没有离开,而是选择坚守岗位。15:00,在厦门会晤新闻中心咨询台,身着厦门会晤志愿者服装的吴白玫,青春飞扬,热情洋溢!“我再看看还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在几天的厦门会晤志愿服务过程中,吴白玫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帮助了许多外国记者。时间虽短,但吴白玫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认识到了不少朋友。 时间再转回到9月4日14:00,厦门会晤志愿者陈睿和徐心岚正忙着接电话。她们用脖子夹住电话,一边与电话那头的媒体记者对话,一边用电脑录入信息。挂断电话后,两位姑娘赶紧一一核对刚刚录入的信息,并形成邮件发至对方邮箱,确认相关采访行程。在整整一个星期的志愿服务时间里,陈睿和徐心岚至少接打了150个电话,发出了上百封邮件,审核上百份表格,协助中外媒体记者开展厦门会晤场外采访工作。 参加厦门会晤报道的记者了解到,像吴白玫等志愿者,为了能在早上5点前赶到场馆,往往凌晨3点就要起床,搭乘4点前往场馆的大巴。厦门会晤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这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他们用微笑和细致的服务,展现出厦门人的文明素质和人文魅力。 在幕后做志愿服务的陈睿和徐心岚,很羡慕场馆内的志愿者,但她们一直尽全力做好幕后志愿服务,用细心和负责任的态度,实现“零差错”的目标,为厦门会晤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这些志愿者能力的提高,还要归功于那数十场培训。全市10所高校、超过3万名大学生,经多轮笔试、面试和体测,最终从中选出2000多名厦门会晤志愿者,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小白鹭”。 厦门会晤志愿者迎接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为此,今年7月至8月,厦门团市委组织了数十场培训,涵盖外语、礼仪、媒体素养、消防应急知识、基础救护知识、厦门市情介绍,以及志愿者团队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内容。临近厦门会晤,根据各用人单位以及各部门的具体要求,团市委把厦门会晤志愿者投放到各个岗位,开展实地演练。岗前培训力求场景逼真,接近“实战”。如此一来,才有了众人在厦门会晤上见到的志愿者风采。 点赞 志愿服务让厦门更美 正如厦门市委市政府在《致全市人民的感谢信》中说的:“在会晤筹备过程中,广大市民用汗水加智慧、奉献与包容、热情和微笑,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踊跃投身志愿服务,让厦门这座魅力之城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感谢大家凝心聚力、携手并肩,为城市有序运行、社会平安和谐献计出力;感谢大家无私奉献、热情参与,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全国文明城市的风采;感谢大家包容理解、顾全大局,对筹备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共同塑造了厦门的靓丽容颜、开放胸襟和文明底色。” 荣耀属于全市人民,我们为可敬的厦门人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