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0块鼠粬粿分别叠放在古老的宗祠柱子上,上面挂着灯笼、红包。远远看去,这两座分别高约3.6米的大盘粿恰似两座金字塔……昨日是农历正月十六,这一消失了近70年的大盘粿重现在同安祥平街道西溪社区祥露庄氏家庙,市民们纷纷前往观看这一壮观的场面。 据该社区庄氏文化促进会长庄朝木介绍,庄氏大盘粿制作技艺已有500多年历史,直到1949年,庄氏家庙因火灾毁于一旦而断层。制作技艺断层近70年。 壮观 高3.6米,共用了4000块粿 此次制作大盘粿的倡议者之一吴招治说,去年正月,村里一名92岁老人曾阐述往年族人制作大盘粿祭祖的习俗,但后期大盘粿制作老手艺的断层在老人心中留下了遗憾,所以吴招治与庄氏文化促进会、西溪老人协会的成员们共同探讨,梳理制作手法。 经过一番组织,50名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大盘粿的制作。 昨日,同安祥平街道祥露装瓯大盘粿民俗节在庄氏家庙举行,两座大盘粿也正式对外亮相。 两座大盘粿各为七层,呈金字塔状,每一层上面都叠着鼠粬粿,一走近就能闻到淡淡的粿香。记者发现,大盘粿的上面还插着小灯笼、红包袋及祈求添丁进财的小旗子。 “两座大盘粿分别高约3.6米,每座用将近2000块鼠粬粿叠成。”庄朝木表示。一直以来,民间就有“摘(挖)粿边,生后生(即儿子)”的说法,昨日祭祖结束后,许多人都前来讨要鼠粬粿。 历史 断层近70年技艺恢复 “500多年前,庄氏族人就有制作大盘粿的历史。”庄朝木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听村里老一辈讲,大盘粿的制作技艺起源于祥露开基始祖勤励公的儿子们,“一方面是祭拜祖先,一方面也是祈求添丁进财。”接下来,庄氏族人将把这一习俗传承下去。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表示,虽然目前所掌握的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祥露里大盘粿的祭拜习俗,但民间有庄氏大盘粿祭拜习俗的传说。在他看来,祥露里大盘粿习俗寄托了闽台人民对祖先的感恩、敬重之情。 制作工艺 两座大盘粿 用三百斤糯米粉 吴招治告诉记者,此次制作的大盘粿共用了300斤糯米粉、30斤鼠粬草、120斤冰糖、80斤花生芝麻馅。 吴招治说,鼠粬草要先熬制一个多小时,待其软化变浓稠后再剁碎。冰糖在温水中融化后,混着鼠粬草汤、鼠粬草渣同糯米粉相互搅拌,紧接着就是手工搓揉。搓揉的时间要20分钟甚至更久,搓揉到粉团显得有韧性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程序。 祥露里84岁的老人叶前将搓揉好的粉团先揉成圆形,接着将配好的花生、芝麻装进粉团内,用手稍微压平后,再放到刻有龟、寿的模板上压型。 洗好的香蕉叶已提前剪成小片,置放于蒸笼里。叶前和其他居民将一个个做好的鼠粬粿放到上面,再蒸煮约20分钟。吴招治说,蒸好后,还要将鼠粬粿边上的香蕉叶剪掉,让整个鼠粬粿的形状更好看。( 记者陈雅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