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鼓新路57号建筑物附近的“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刻于清嘉庆癸酉年(1813年),字幅高 约11.5米、宽约6.4米,约六七十平方米。是由清朝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今台湾嘉义人)撰文,记载了王得禄在三和宫前整修战船、募款兴修三和宫并率师 进剿蔡牵起义军的事迹,是厦门至今发现的最大的摩崖石刻。 摩崖题记如今依然保存完好,几天前刚刚重新上色,焕然一新。 历史从来不会只停留在史官之笔,存于厚厚的书册之中,它还将印迹于山川名刹,镌刻于岩石摩崖。那是墨客骚人、才子政客、官宦武夫,用勒石记事的方式来以古讽今、抑或抒怀扬志,留给后人最直接感知历史的机会。每一处深深的刻印都是和历史最近距离的接触,巍峨石壁上的猩红字迹沐浴天风水汽,有些甚至暗淡了颜色,但这反而给其背后的历史增添了几多厚重,这是时光的抚摸给予一份艺术品的独特格调。 谈及鼓浪屿,我们更多的是惊叹于其万国缤纷的多样情调,华洋相融楼台庭院的独特风貌,雅音悠悠的艺术氛围等。然而,鼓浪屿的独特性并非仅仅于此。这是一个葆有多处文化遗迹的小岛,而在其独特的地貌下,峭壁之上,卧石中间,都可以成为记录历史最好的载体。我们远远看到,林鍼“鼓浪洞天,鹭江第一”的豪迈、日光岩上“天风海涛”的傲然,更看到郑成功像“闽海雄风”的霸气,这些石刻,是另一种历史、另一种文化的呈现。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段历史,鲜活地镌刻于一片石壁之上。火红的颜色像极了当年的主人公大功告成后的欢喜。这就是刻于笔架山脉东麓的“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它记载了一段海战的胜利,以及还愿建庙承诺的兑现。而在这段历史背后,我们更是看到了农耕与海洋、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隐匿于这段传奇故事之中。 一片石刻 三和宫的兴衰和沿革 高约11.5米,宽约6.4米,17行楷书,共346字,是厦门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这片石刻的雕成是为了纪念一次虔诚的许愿——清代嘉庆年间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向妈祖许愿保佑,结果屡次得胜,他兑现诺言带头捐资,并发动商贾信众重兴三和宫,在其许愿十年后的1813年,他亲自撰文并刻在三和宫旁的岩壁上,三和宫再次香火鼎盛。 时间回到1803年,王得禄调到福建水师已经第7年了,此时距同安籍渔工蔡牵聚众起义也有9年时间了。清朝派了闽浙水师提督李长庚前往镇压,但朝廷军队却屡屡不能得胜,以蔡牵为首的“海盗”成为大清的统治者们一根急待拔去的肉中刺。 就在1803年的一天,王得禄追捕蔡牵、朱濆的船队偶然来到鼓浪屿,泊船于此,上岛后看到了现在的石刻边上的一座破庙。当王得禄清楚地看到庙内供奉的是妈祖时,不禁心生感慨:妈祖是保佑海上渔民平安的圣母,为何她的庙宇这样被人遗弃?一想到蔡牵及同伙朱濆等依旧“逍遥法外”,王得禄心中不免一阵感伤,而追寇至此,竟然碰到妈祖庙,更让他深感这冥冥中也是一种注定。于是,在破败不堪的三和宫前,王得禄对着妈祖许下心愿:若能得妈祖保佑,最终荡寇成功,他愿意重兴此庙。最终,王得禄得偿所望,在之后和蔡牵的激战中,屡打胜仗,最终战胜了蔡牵,同时也得到嘉庆皇帝的重重封赏。王得禄愿望达成,为还愿,带头捐资重建了三和宫,并撰文刻于庙旁岩壁上,三和宫再现香火鼎盛景象。 三和宫作为鼓浪屿上一个名声显赫的历史名词,能够牢牢地印刻在人们的记忆中,这片石刻显然居功至伟。三和宫最早叫瑞晄庵,康熙年间,厦门虎溪禅寺住持石龙和尚的徒弟瑞光法师到此之后,与弟子倾力而建,后来发展成庄严巍峨的寺庙。但好景并不长,瑞晄庵很快破败下来,之后不知何时开始被改称三和宫了。而在王得禄重兴三和宫之后,三和宫的香火也并没有一直兴旺下去,最后改名为法海院。再后来,三和宫的这片地皮从洋人手里辗转,成为一处住宅庭院。 十年争战 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碰撞 说到这片摩崖题记,故事的主人公除了王得禄,自然还有被清廷追讨的“海上霸王”蔡牵。蔡牵是何许人?根据福建省情资料库记载,蔡牵原是同安县人,也即现在的同安西柯镇人,因生活所迫到霞浦县水澳替人修补渔网为生。后来到三沙一家鱼行打工,没干多久就被老板解雇,随后和金乌仔等6人在海上揭竿起义,被推为首领。 据资料记载,蔡牵起义后,非常体恤民众,活跃在浙、闽、粤沿海,深得渔民、商民拥护,而这正和清廷眼中无恶不作的海盗形象大相径庭。在1803年初,蔡牵遭到浙江巡抚阮元的“霆船”伏击,损失惨重,逃回三沙澳后,得到沿海民众帮助,建造装备精良的战船,随后大败阮元的“霆船”。也就在这一年,蔡牵和“粤海帮”的朱濆结合,实力大增。 1808年,蔡牵在混战中击毙了清兵主帅李长庚,这一战双方都损失惨重。次年,卷土重来的蔡牵再次直面并袭击清兵,这次清政府决定让闽、浙两省水师联合剿杀蔡牵。作为李长庚曾经的部下,王得禄决计要为李长庚报仇,这时已经身为福建水师提督的他,总统闽浙兵船去围剿蔡牵。双方最后一战,可谓惊天动地。据史料记载,当时,在浙江和福建交界的黑水洋,被清兵围困的蔡牵,弹丸已经用尽,只能用银元当炮子。中弹的王得禄发现虽然身中数颗炮弹,但并感觉不到弹丸的猛烈,仔细一看原来是银元,于是鼓振士气向蔡牵进攻。在两船相接短兵交战中,蔡牵举铁锚砸浙江水师提督邱良功的座船,用长矛伤邱的左腿及王得禄额腕。随后,清兵改用火攻,蔡牵座船起火,在清兵争功捉拿蔡牵时,蔡牵毅然引爆船上巨炮,举家和同船兵士一起沉入大海。 整个事件背后其实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那是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之间的矛盾。中国沿海自古便存在海洋文化,晚清闭关锁国政策后,对商民出海是限制和打击的,这严重影响了靠海吃海的渔民的生计,而清政府除了打击海上贸易还课税严重,这无疑推动了蔡牵等的出现。以传统的农耕文化或者说内陆文化为代表的晚清政府,对海洋商业发展无疑是限制和打压的,这也导致了后来船坚炮利的欧美列强从沿海将晚清撕出伤口,从此清廷一蹶不振。而这其中的深意,也竟被鼓浪屿上的一片石刻无意中记载并留存了下来。(文/图 记者邬秀君 黄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