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发挥侨力 扬帆海丝
2015-05-19 10:31 兰楚文 来源:闽侨网 我来说两句 |
福建省侨办副厅级纪检监察专员涂建坤(右)参观归侨开的峇厘岛特色食品店
闽侨网5月11日讯(本网记者 兰楚文)泉州,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在中国的历史上,泉州是第一个面向海外的开放型都市。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凭海而立、因海而兴,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海丝文化”是泉州人解不开的情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以来,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泉州正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海丝文化”成为了泉州灿烂的城市名片,也成为了世界了解泉州极其重要的窗口。
5月初,“走进侨乡、走进侨企、走进侨园”美丽侨乡行采风团在省侨办领导的带领下走进泉州,感受“海丝”起点城市的新风貌。
打造完美的归侨侨眷安居乐园
如果不是双阳华侨农场归侨事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陈进华告诉记者农场的过去,怎么也无法想象,眼前绿树成荫、楼房栉比的农场,当年却是一片荒凉。宽阔的水泥路、抢眼的“小洋楼”、衣着整洁的人们,无不昭示着双阳到处欣欣向荣,到处充满希望。
上世纪60年代,居住在印尼峇厘岛上的几百名华侨因印尼排华,由中国政府派船接回国,被集体安置在泉州双阳华侨农场的南山管区。由于对印尼语言与特色文化的持续保留,南山社区被喻为中国“峇厘村”。如今,五十多年的岁月过去了,许多归侨已从年少步入迟暮,但光阴改变的不仅是他们的年龄样貌,更是归侨聚集区的生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华侨农场下放泉州市管理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侨务部门更是不断给予关心和支持,率先将华侨农场归侨职工纳入医保、社保,解决了他们生活的后顾之忧;投入巨资改善了华侨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侨居造福工程”,安置归难侨100多户;指导华侨农场招商引资,走特色发展道路。“以前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想着要出去(国外),但现在去了两三天就都想着回来了。”身为印尼归侨的陈进华说,在华侨农场生活几十年的切身感受是“日子变好了!”
言谈间,记者感受到了双阳华侨农场的居民们对未来的热切期盼,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双阳,把资金投入双阳,让他们有机会带动归侨和归侨子女共同参与到发展印尼美食文化,打造印尼风情特色建筑的事业中,让人们在提起双阳时都能说一句“不用去印尼,到双阳就能感受到峇厘岛风情”。
如双阳华侨农场一样,归侨、侨眷们用自己的双手把永春县城东部的桃城镇丰山村从一个“荒山村”变成了“美丽乡村样板”。据介绍,丰山村目前共有村民256户987人,海外人口却有5000多人,可谓“家家是侨眷,户户有侨屋”。这些丰山籍海外乡亲都十分热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累计向国内捐款已经超过了2亿元。“没有华侨,我们这个村子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变化。”丰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庆先感慨说,要真正带着感情做工作,要做好华侨工作,让华侨感到自己的“根”从未断过。因此,依托丰富的华侨文化与传统的农耕文化,丰山村建设了华侨文化、农耕文化、中草药文化展览馆,宣传展示丰山村的生态文化、华侨文化和民俗文化。大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华侨寄回的留声机、包裹,该村第一代出洋的古书、华侨在外的族谱,小到华侨的信、船票等,该村独有的华侨文化馆里展示了属于这个村子的华侨记忆。正是这些记忆,把丰山人的心与海外乡亲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共同建设美丽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