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美国频道>专题> 正文

《土楼神韵》赴台献演 一台草根戏唱出两岸情

人民日报海外版讯 创作了大型客家原生态歌舞剧《土楼神韵》,或许是近年来福建龙岩永定县文艺界最引为自豪的一件事。这部戏不仅创下了大陆首个地市级以下文艺团体进国家大剧院承担整台演出的纪录,还曾三度赴台献演,引来观者如潮。这台戏的背后也融合了浓厚的两岸情缘。

一百天,草根戏

这是一部充满了草根气息的戏。

“剧本是自己写的,道具是自己做的,甚至是从农民家里借的。”总导演、永定县原文联主席赖永生说,该剧演员大部分是龙岩学院的在读学生,其余来自县文工团。

2008年7月7日,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宣传客家土楼和客家文化迫在眉睫。当年10月,龙岩市要举办文化周展演,要求各县组织编排富有当地民俗特色的节目参演。《土楼神韵》在此背景下匆匆走出。

就是这样一批人,从排练到走上舞台,只用了100天时间。该剧何以能如此快速推出?因为他们“有感情、能吃苦”。

据介绍,《土楼神韵》分为《序幕》、《土楼夯歌》、《土楼人家》、《四海流芳》、《尾声》5个篇章。每个篇章描述的都是永定客家祖先的生活足迹。舞台中的情形,对于演员们来说并不陌生,演起来真情流露。此外,舞台剧之间的场景转换,在最紧张时只有短短9秒钟,剧务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将风车等大型道具换上撤下,却从未有过差错。“一台戏演下来,所有演员就跟刚洗过澡一样,但是从来没有人叫苦叫累。”赖永生说,《土楼神韵》能取得这么好的反响,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草根味浓,能让人产生共鸣。

“最”是客家味

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概括《土楼神韵》的特点,那就是:最有客家味、最能打动人。

赖永生说,为突出客家原生态,创作团队先后走访了30多位民间歌手,节目中的400多件道具都是最具客家特色的生产生活中真实器具,400多件客家服饰也是演职员们亲手加工完成。他们用原生态山歌和客家民间劳动、生活化场景及情景再现等方法,再现了客家人辗转迁徙的艰辛历程和扎根闽西山区、奋斗起家的生活历程,表现了当地人坚韧不拔、开拓进取、团结互助等客家精神。

这些场景的再现,始终围绕三个关键内容展开:神奇独特的客家土楼、聚族而居的精神力量、淳朴绚丽的民俗风情。

为了寻找节目素材,赖永生曾带着主创人员深入永定的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取经。为了让年轻的业余演员表演到位、传神,创作团队花很多时间讲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创作原因和所要传达的客家精神。

这些以“客家精神”为卖点的舞台戏,最终唤起了许多人内心最柔美的回忆,引来泪雨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