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旅游频道> 正文

感念他引进番薯之功 长乐鹤上修缮陈振龙故居

2022-10-17 11:46:36 作者:陈木易 石美祥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冯韵

陈振龙故居即将完成修缮。

历经1年多的修缮,陈振龙故居即将开放迎客,长乐区鹤上镇将新添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基地。

故居的主人陈振龙是何许人也?他是把番薯引进中国的第一人。400多年前,他冒死从菲律宾带回番薯藤,并在国内推广种植,不仅解决了那个时代的粮食危机,还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文学家郭沫若就曾用“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概述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和这个不平凡的福州商人。

涉险带回番薯藤

陈振龙出生于明嘉靖年间,是长乐鹤上镇青桥村人。他自幼饱读诗书,年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便弃儒经商,并趁着“隆庆开关”的窗口期,随商帮到吕宋岛(今菲律宾)做贸易。

陈振龙发现吕宋岛种植的主要粮食和中国有很大不同,称为“朱薯”,可生吃也可熟食,容易种植。他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朱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联想到家乡“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若把朱薯引种乡土,将是一件造福万民的大好事。

当时吕宋岛正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朱薯也是由西班牙人带到当地种植的,不仅管控十分严格,还有海关层层盘查。为此,陈振龙只得先潜心学习种植之法,默默等待引种回乡的时机。

第一次,陈振龙从当地人手中购得薯块装在箱篓之中,被海关搜出没收。不甘心的他第二次又暗地购买薯藤,编入一只藤篮,再次失败被罚款,还险获牢狱之灾。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春,50岁的陈振龙又购买了八尺薯藤,秘密装于竹筒之中,用绳子系于船舷浮在海水上。西班牙人在例行检查后,没有发现可疑之处遂放行。陈振龙终于带着这根“救命藤蔓”顺利回到福州。

回国试种解饥荒

陈振龙回国后,恰逢闽中大旱,五谷歉收,他便让其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呈报《献薯藤种法禀帖》,汇报其带回薯藤的经过及朱薯的各种优点,建议试种朱薯以解粮荒。

金学曾对陈振龙的义举大加称赞,命其为了民生大计尽快试验栽种。陈振龙随即在自家田地尝试种植朱薯。4个月后,陈振龙启土开掘,发现朱薯根茎成串相连,小的臂粗,大的甚至比拳头大。对此,陈经纶再上帖禀报,称朱薯适合东西南北种植,请通令闽中各地效法栽种,以裕民食。金学曾采纳建议,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后来,朱薯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广泛推广种植,不少百姓都能吃饱不挨饿。当时,明政府将这种引自“番邦”的植物,定名为“番薯”。

清道光十四年(1834),福州人民为了纪念陈振龙和金学曾大力推广种植番薯的功绩,在乌山建“先薯亭”。1962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到福州考察时,赋词颂扬陈振龙:“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据长乐鹤上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占地650平方米的陈振龙故居是一处明代民居,在清代、民国均有重修。去年,感念陈振龙的为民情怀,鹤上镇重新对故居进行修缮,在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下,极大保留了其历史风貌。同时,通过规划设计,详尽展示陈振龙涉险带回番薯藤,并致力推广种植的传奇经历。

更多>>人物志
更多>>专题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