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主办的第九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14日上午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中国台湾网 张洁摄) 中国台湾网3月14日武汉讯 (记者 张洁)作为两岸青年学者论坛的参与者和两岸青年交流的亲历者,两岸青年学者对青年议题展现出高度关注。在14日举办的第九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上,与会学者就两岸青年交流交往、就业创业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陈晓晓认为,两岸之间的误解、偏见、疑虑,大体上是来自于不了解、不体谅、不容忍。而两岸的社会融合则能将其化解于无形。两岸人民之间真诚的交往,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交流,不仅有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培养同胞感情和形成新的“集体记忆”,也有利于最终达成“心灵契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持续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台籍博士研究生黄彰国高度评价台湾青年在大陆创新创业的产生的交流影响:不仅成功吸引青年族群对大陆的关注与研究,拉近了青年人的距离,也巩固和扩大了两岸和平的青年群众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谢楠对新形势下台湾青年西进大陆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表示关注,他认为,促进台湾青年西进大陆发展、融入大陆社会,可有效强化台湾青年群体的“中国认同”,夯实两岸关系发展的民心基础。 对于台湾青年西进大陆发展存在的问题,谢楠指出,现阶段,对大陆认知不足、缺乏社会资本积累以及对自身信心不足是台湾青年西进大陆发展意愿不强烈的主要原因。他认为,充分发挥高校、台商企业与台商组织的平台作用与渠道作用,加强对宏观、中观、微观各层级政策的有机整合,可有效突破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困境”和“适应困境”,帮助其实现扎根大陆、融入大陆社会。 台湾青年融入大陆社会的情况也受到学者关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陈超指出,调研结果展示,台湾青年在大陆社会融入的过程,并不简单依循“从经济到身份”的线性发展模式,而是在多维度上同时展开。这就要求大陆青年工作应当同时着力于不同的方面。他认为,应当珍视台湾青年所居地事务的关切之心,着力塑造台湾青年对所居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围绕认同与交流话题,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陈晓晓从青年的“两岸观”到“两岸族”展开论述。陈晓晓指出,部分台湾青年世代的“两岸观”出现偏移,如何影响和引导台湾青年世代的“两岸观”朝着有利于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和平统一方向转变的迫切性、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陈晓晓建议,两岸青年交流不仅要从短期到中长期到长期,从“面对面”到“手拉手”到“心连心”,频次要从少到多,不仅限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的交流,二是要深入到生活层面的交流。 具体来说,即是不仅让台湾社会充满大陆因素(如陆生、陆客、陆配、陆资、陆媒)而且交流要涵盖求学、求职、求偶的全过程,让台湾民众使用“两宝两微四卡”(淘宝、支付宝、微信、微博、门卡、公交卡、电话卡、银行卡),进入“两门一室”(校门、家门、办公室)。 陈晓晓认为,交流要从“两岸视角”到“两岸意识”到“两岸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台湾青年的“两岸视角”,过“两岸化”生活,产生“两岸认同”,进而达到“两岸一家亲”,成为“两岸族”。 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主办的第九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14日上午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本次论坛以“两岸关系:新态势与新模式”为主题,来自两岸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近50名学者参会,就两岸关系中的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完)
|
相关阅读:
- [ 03-15]两岸青年学者论坛在武汉举行 关注两岸新态势与新模式
- [ 03-13]首届“两岸女子书画展”在岚开幕
- [ 03-13]两岸关系趋紧 根源在台湾
- [ 03-13]两岸关系日趋严峻的根源何在
- [ 03-13]台媒:蔡英文拿荆棘当“橄榄枝”两岸恐变“热对抗”
- [ 03-12]海峡青年创业林揭牌 种下“同心林”寄祝福
- [ 03-12]代表委员为两岸交流献策 让台青在大陆抓牢“小确幸”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