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海峡两岸 > 正文

特写:寻根续缘 台湾宗亲寄乡愁

2016-06-13 07:47:32 尚昊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福州6月12日电(记者尚昊)85岁的老人陈阿鸟这两日止不住地开心。11日早晨刚过6点,老人便迫不及待地催促家人出门,来到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文化中心,等待着台湾亲人的到来。

对这位曾经历近40年两岸对峙、亲人离散的老人而言,和亲人的每一次见面都弥足珍贵。

“你还记得我吗?我又来了!”当台湾宗亲出现在文化中心门口时,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迎上前去,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一水对望,曾阻隔了骨肉亲情,20余年前,伴随着台湾的“解严”和开放探亲,陈阿鸟第一次见到自己在台湾的亲人。而如今,两岸之间往来愈加频繁和便利,涓涓细流已变成势不可当的浩荡浪潮。

“清明节前还有在台湾的亲人回到村里,逢年过节还会打电话问候。几十年过去了,两岸亲人们越走越近。”陈阿鸟说。

11日至12日,第八届海峡论坛·闽台同名(同宗)村镇寻根续缘之旅在泉港举行。从古稀之年的老人到“90后”青年,来自台湾多个县市的40多位宗亲聚集于此,探亲谒祖,叙缘联谊。同样的活动还在福建省的多个地市同时开展。

来自台北的刘世昌和妻子戴孟完是第一次来到自己的祖籍地——尾峰镇诚峰村。双挂鞭炮噼啪作响,白日焰火直冲青天,这让刚刚步入村子的夫妻有些意外。“没想到自己会受到这么高规格的礼待。”戴孟完说。

步入宗祠,乡里乡亲已早在等待,两岸的亲人用闽南话互打招呼,熟悉的乡音让戴孟完一下子放松下来。

了解同宗亲族的历史和血缘,品尝祖地特色饭菜,参观祖厝、祠堂、庙宇、名胜……在宗亲的带领下,夫妻两人展开了一场寻根之旅。

“感谢这次回到故乡,让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也替父亲完成了未了的心愿。”刘世昌说。于刘世昌而言,宗亲重聚虽是欢乐,但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

六十年代出生于台湾的刘世昌对自己的故乡一无所知。“祖上来台湾已经很久了,家里的家谱也已经散佚,就连我的长辈也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 刘世昌说。

唯一的线索是祖父和父亲的墓碑上的四个字——“彭城衍派”,这也是刘家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

随着两岸之间交流的密切,刘世昌也开始了自己的寻根之旅。他一度以为“彭城”所指是江苏徐州,多方查找却搜寻未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在网络上看到了相似的字眼,诚峰村由此进入了他的视线,家乡变得清晰可知。

在看到雕刻有“彭城衍派”四个大字的门楣匾额时,刘世昌忍不住放慢脚步,拍照留念。他深知,正是这四个字,帮助他为自己、也为刘氏的诸代先人们找到了“根”的所在。

寻根之旅终有所获,但两岸亲人的互动才刚刚开始。

“慎终追远、落叶归根是我们民族的习俗,父亲已经往生了,我希望能够带叔父来看一看。希望以后能够多走动、多交流。”刘世昌说。

在满眼绿意的泉港植物园内,两岸宗亲携手种下了两棵“同心树”。

来自桃园的台胞陈国正憧憬着,自己每年都能够来看看这棵树。“希望两岸同心同德,迎来更好的明天。”陈国正说。和陈国正一起回到家乡的,还有27岁的女儿陈又平,“回到台湾,我想和家人朋友们分享这一切。”陈又平说。

行程将尽,父女二人站在村口的石头前合影留念,这块石头上镌刻着一个大大的字——“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