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台湾“立法院”正式开议,即将实现“完全执政”的民进党表示,将各界热议的“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列为优先法案。绿版的“两岸监督条例”将回归“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名称不用台湾、中国,去掉之前坚持的“两国论”。有人说,这显示即将上台的民进党,非常务实地看待两岸关系,但同时也要看到,这是民进党的分内之事,跟中国大陆的期望值还相差甚远。事实究竟如何? 变 先来看看“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的前世今生。“条例”草案是2014年3月“反服贸学运”的产物,也是民进党自己一手催生的“成果”。绿营和一些反服贸人士以国民党当局与大陆协商服贸协议时未公开相关资讯、是“黑箱作业”为由,要求制订“监督条例”。根据台陆委会2014年4月10日简报数据,当时有关条例已有11种版本。民进党及绿营“立委”共提出7个版本,还有一个是民进党籍“立委”尤美女提出,即俗称的“民间版”。 民进党团版法案名称为“台湾与中国缔结协议处理条例”草案,其第一条:“为台湾与中国缔结协议(以下简称‘两国’协议)之相关事宜,特制定本条例。”白纸黑字将“两岸”定位为“两国”。民间版也不例外。 有意思的是,台“九合一”选举和今年“大选”接连告捷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并没有乘胜追击彰显“两国论”或者“台独”理念,反而调门转趋低调,承诺以岛内现有“宪政体制架构”处理两岸关系。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2月18日受访时指出,新版“条例”就是为了落实新当选的蔡英文的主张。 昨日还坚持鼓动学运、挑动“朝野”纷争,今日就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这次选举中的新晋势力——民进党盟友“时代力量”则坚持“条例”的民间版,继续将两岸定位为“国与国”的关系,两者很可能在此议题上“化友为敌”。 用“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民进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时过境迁,如今上台“当家做主”,站在了直面大陆的位置上,没有了国民党这个缓冲带,民进党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切都很明白,如果用“两国论”冲撞台海红线,将会是地动山摇式的“无法承受之重”。再说,快速通过“条例”为两岸服贸协议解套,也是当家后必须处理的要务。 转 其实把眼光稍微放长远点来看,从“台独”党纲、“台湾前途决议文”到蔡英文竞选期间提出的“维持现状”,每一次民进党提出重大两岸政策的变化,也显现民进党的务实与灵活。 1991年,民进党全代会通过“台独党纲”,其中载明应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及制定新“宪法”。党纲触及两岸红线,甚至一度引得台海上空风雨欲来。民进党于是图谋“转进”,1999年5月“台湾前途决议文”就是这样“应转而生”。民进党不再谈建立所谓“台湾共和国”,调整为承认台湾已是“主权独立国家”,任何有关现状的更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投方式决定云云。2012年“大选”,蔡英文提出“台湾共识”,碰了一鼻子灰;去年小英卷土重来,修正为转提“维持现状”说,并成功上位。 民进党近期的“善意”动作,应该是蔡英文吸取了陈水扁后期的教训。当年阿扁想要“一边一国”,冲撞不止却四处碰壁,结果适得其反。如果“两国论”版“条例”过关,等于直接把“一边一国”入法,无异于推动“法理台独”,大陆方面岂能坐视?岂不是使蔡英文“一致性、可预测”的承诺在就任前就跳票? 观察蔡英文的表态,遵循了绿营在两岸议题上的一贯传统,从鸡蛋里挑骨头的“立异”开始,但也有微妙转向。比如,她至今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但许多学者认为其遵循“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内涵已向“九二共识”上靠,她也认同1992年以来两岸的互动历史事实及所签署的协议,展现愈来愈多的“求同”。 民进党即将执政,借“监督条例”的契机,朝着转型的方向迈出一步,反映了民进党的务实态度。在绿营的如意算盘里,这展现了跟大陆寻求互动之道的善意,有利于降低“执政”走“台独”路线的疑虑,增强对民进党处理两岸议题的正面观感,累积大陆对民进党的信任基础,以便双方能够较快地进行沟通协商,来寻求彼此都能接受的互动之道。 但在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王建民看来,绿营并非无懈可击。他认为目前蔡英文的说法与民进党强调的论述有很大的矛盾,尤其是蔡英文称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推动两岸关系,与民进党长期以来主张“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显然有极大的矛盾,两者之间无法兼容。 |
相关阅读:
- [ 02-22]民进党立委又提案废孙中山遗像
- [ 02-18]蔡正元发文称民进党靠8招拖垮台湾
- [ 02-18]民进党版“两岸监督条例”真能“去两国论”?
- [ 02-16]台商盼别再被民进党骂"台奸" 吁蔡英文讲清两岸论述
- [ 02-15]台媒:民进党在两岸协议上陷入自相矛盾
- [ 02-05]美官员表示美国会仔细听民进党当选人蔡英文就职演说
- [ 02-05]柯文哲:民进党现在只剩"英派" 其他统统投降了
- [ 02-02]台媒:民进党改革说易行难 民众瞪大眼睛验收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