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部名为《北投最后一班列车》的电影将这座悲情城市呈现眼前。而提及北投,却绕不开它的满城温泉。可北投,不只有温泉,还有有型的老街与建筑、大自然与历史的遗产、无形的人文气息和诸多建筑群落的时代感,形成了现今北投独有的特质。在这里,你会看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于是,我们找到了来自澔汉设计公司熟悉自然系设计风格的杜晓峰老师作为北投的导览人,我们将随着他用不一样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个地方…… 赏心悦目·绿建筑 我们从捷运站顺着中山路往东走,若不是路边的指示牌提醒怕是还会错过这座隐藏在绿林里的图书馆。
“我非常喜欢这座图书馆。”杜老师说,“北投图书馆还被美国的网站评选为全世界最美的25座图书馆。” 北投图书馆整体由木头和玻璃构筑而成,远看颇似一艘帆船,又似一座藏身森林的“树屋”。那个颇具特色的屋顶是该图书馆被评为绿建筑的原因之一——屋顶沿着太阳光照角度自东向西倾斜,尽量在夏日减少西晒时长。这倾斜可不是为了减少日照时长这么简单,到了雨季,雨水顺着屋顶倾斜而下,被重新收集,用于洗手间的冲洗和周边植被的灌溉。如此循环利用,乃其绿色环保之其一。
“这里的阳台设置于一般用于通风透气的阳台不同,北投图书馆的阳台空间显得颇为宽敞。”杜老师指着图书馆的阳台说道,“足够的空间在盛夏之时能够减少热辐射,而周围绿树环绕,就是夏天图书馆也能够保证通风凉爽,又能够确保光线的引入。”
同时,阳台的设置还为前来借阅图书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阅读空间选择。足够宽阔的遮阳为室外阅读减少了更多来自大自然的屏障。同时还能够与大自然无缝对接。流水声、鸟叫声声声入耳,微风袭来,煦日拂面,五官通感,读书瞬间变成一件极其有趣、惬意的事情。
因为北投是温泉之乡,选择实木来构建这栋图书馆所需考虑的因素颇多,而如何适应温湿的温泉环境则成了最最要紧的事儿。“图书馆选用的是台湾很常见且生长速度较快的木质,不仅不会有发霉长白蚁的烦恼,而且木头本身有一种独特的香气,还会因为温度的升高而发散出来,令人心旷神怡。”杜老师说道。“而他们所用的木材和部分钢材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哟。” 中西合璧·晓古今 在北投图书馆的隔壁便是北投温泉博物馆。看着眼前这栋草木清幽的建筑,你可曾会想到这里曾是二战时期日军神风特殊部队的所在地。
“那时日本军官们最喜欢跑到北投来泡温泉,而这个栋建筑便是当时为了这群日本军而设立的公共澡堂。”杜老师说道,与北投图书馆的全木质不同,这栋建筑是中西合璧的和洋风格建筑。顾名思义,它兼顾日式和风和西洋建筑的特色,如此兼容并蓄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多为日式建筑的北投并不多见。 “从外观看一层的砖式构造和二楼木质为主的和式风格是最为明显的。”杜老师指着身后的博物馆说道。沉稳的红色砖墙、黑色土瓦与周围绿荫相称,毋庸置疑,这是个让人放松休憩的好地方。
▲进入温泉博物馆内必须拖鞋,换上馆内的室内拖鞋。 走进室内,尽管温泉博物馆内已无对外开放,但不晓得是否是回南天的缘故,空气中似乎还氤氲着北投制造,如假包换的硫磺味。
▲一楼的榻榻米必须拖鞋方可入内,颇有剑道馆的感觉。和室格局、日式地板,搭配着空气中淡淡的温泉味,昔日的氤氲时光,彷佛就在眼前重现。
▲罗马拱柱环绕浴池,阳光穿过玻璃投影曼妙情调。
▲楼梯转弯处的雕花及栏杆的设计便是很典型的西洋风格。
▲这扇奇特的小窗子可是用来为浴池泡汤的人们传递浴巾和食物的传递门哟~
▲在当时,公共场合泡汤是男性的专属,而这儿也不例外。不过特别之处在于这个大池只许站,不许坐。
▲土耳其式走廊、彩色图案玻璃与日式公共浴场的混搭别有风情。
▲现已十分罕见的北投石,这里大致介绍了北投石的由来,并以温度和海拔坐标的方式陈设北投石。
▲早前使用的小池,铺着颜色缤纷的小石子。
▲杜老师认真讲解北投温泉博物馆历史。
▲户外的空间经常会举办一些小区活动。
▲通往下一站之前,我们在于右任故居梅亭小憩。 一期一会·赏古味 沿着山路徐行,依旧是顺着路标的指引来到这藏匿山麓的北投文物馆。
看着这间依山而建、草木青优的小屋,可会想到这曾是二战时日军神风特殊部队所在地。旧时殖民地年代,日本军官们最爱跑到北投泡温泉,建于 1920 年的北投文物馆前身正是为这群日本军而设的俱乐部,内部有卧房、餐厅及接待室,二战时被神风队征用,战后摇身变为外交部接待所,后来卖给民间,近年改成北投文物馆,展览了不少台湾原住民的生活用品。
建筑分为高低二群,皆为日式木质建筑,由于是给军官用,木材及手工当然不能马虎。馆内还有茶艺馆,有小桥流水及假山飞瀑的园景设计。茶道讲求“和、敬、清、寂”,而在此处品茗谈天,是不负先人恩泽,体会“一期一会”之用意。
北投一行,杜老师带我们导览了多处景点,足以洞见此地对文物保护的用心和人与自然共处的和谐。而这亦是主张自然系风格设计的杜老师挑选此地的用意所在。 散步北投,路途不及信义、中山一带的平缓,当下恰逢入春以来台北最热之时,上山爬坡,虽然寥寥数个景点,却是比先前略觉费劲。都说要通晓一座城市,必先通晓其藏匿城市里的各条快捷方式,殊不知,探访这些在旧房屋基础之上稍加改造的古迹,有着另一番感慨——无论这些建筑看过几多喧嚣,终是被一席凝重将岁月的痕迹留藏,幸得后人奔走挽留,以另一副容貌惊艳世人。(In设计供稿)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