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台海 > 海峡评论> 正文

蓝绿阵营激辩服务贸易协议 实为斗争延续

www.hyyz888.com 2013-09-03 10:09 田苇杭 来源:中新网我来说两句

争议主要焦点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是ECFA后续协商的四大协议之一,对于台湾经济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协议签署前后,岛内社会引发激烈争议。综合各界观点看,争议焦点如下:

一是对岛内产业发展的影响。在一些“逢陆必反”、不乐见两岸经济合作深化发展的绿营人士看来,协议的签署将给岛内部分本土色彩较浓的产业带来冲击。他们认为,协议生效后,具有规模、数量优势的大陆资本将进入岛内,影响岛内美容美发业、中西药业、印刷业、餐饮业、洗衣业及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了解并支持协议文本的人士指出,台湾服务业市场对大陆采取的是低度开放,承诺64项仅及给予其他WTO会员国的半数,其中22项低于WTO标准,23项等同WTO标准,另19项高于WTO标准,均非敏感产业,且多数已对外国人开放投资。而外界担心的中药业、餐饮业等早在4年前就已开放,根本没有感觉到冲击,至于新增的印刷业、美容美发业等,当局也有严格的事前审查与事后管理机制。

二是对岛内就业市场的冲击。绿营人士还诬称,协议签署后,不仅受影响产业中的数以百万计的劳工生计会受到影响,而且夸大其词称将有大批大陆劳工、移民赴台,影响台湾民众就业,导致岛内服务业M型化、贫穷人口增加。但了解并支持协议内容的一方指出,这些批评“言过其实”,台湾对大陆开放的64项行业中,其中27项早已开放,至今也只有三四家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不过几千万元,不可能造成“让台湾人找不到工作”的结果。何况开放陆资至今,赴台大陆员工仅有216人,却已在台创造6700多个工作机会,两相对照,足证外界对协议的批评多半是扭曲事实。

三是对岛内经济“安全”的担忧。部分绿营势力还宣称,协议将给台湾的经济“安全”造成影响。民进党前主席游锡堃称,即使大陆让利,也是为了夺本,是要取整个台湾。台联党主席黄昆辉更妄称,“签服贸协议是在配合统一步调”,大陆国企将不计成本打倒台湾企业。对此,支持协议的民众及媒体展开猛烈回击,纷纷指责绿营的言论是意识形态作祟,并正面肯定协议可壮大台湾的产业。

实为蓝绿斗争延续

在协议签署前后,绿营势力基于一党私利,无视协议对台湾经济的利好因素,反而频频对协议发起攻击。最初,他们极力夸大协议对岛内部分产业的冲击,诋毁协议对岛内经济发展的成效,夸大其词地称协议将造成大陆业者压境,使台湾约542万人受冲击;并基于“台独”意识形态,诬称马当局签署协议是受“一中”的政治目标逼迫。与此同时,绿营势力还进一步要求协议须由“立法院”“逐条审查、逐条表决”、“该删就删、该改就改”,甚至发动绿营执政县市抵制协议。不过,在岛内社会逐渐了解协议的内容,反对的声浪逐渐减少,使其原先的负面宣传效果降低后,绿营势力开始将矛头对准协议的签署程序,转为批评马当局“黑箱作业、密室协商”,咬定马当局决策程序不透明,并继续在“立法院”阻挠协议通过。

针对绿营的恶意批评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担忧情绪,马英九及国民党当局加强了宣传沟通工作。一方面,加强内部沟通。为使蓝营内部更加了解协议的内容及好处,马当局特别加强与党籍“立委”的沟通,多次召开党政沟通平台协调会,详细说明协议的内容及影响。另一方面,展开密集的社会宣导。6月以来,马当局全面展开“抢救服贸协议大作战”,先后举办上百场“庙口座谈会”与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宣传服贸协议的好处,化解部分业者的疑虑,回击绿营的无端指责。

岛内主流声音支持协议

对于这一大幅“让利”台湾的协议,尽管有部分岛内舆论起初存在担忧,但多数舆论对协议还是持肯定态度。经过马当局及舆论的积极说明,社会各界了解其内容后,反对声音正在逐渐减少。

协议签署之初,包括《联合报》、《中国时报》、台《经济日报》在内的岛内主流媒体以及一些学者,对于协议表示高度肯定,认为这是两岸推动经济正常化与自由化以来最具指标性的协议,是台商进入大陆市场的关键,也对台湾吸引外资具有很大帮助,有助提升台湾经济竞争力。但在一些特定媒体、别有用心人士的蓄意炒作下,仍有部分业者以及一些民众对协议杯弓蛇影,人心惶惶,担心弱势产业受到影响,因此对其效果产生疑虑。

不过,经过近段时间以来马当局的积极沟通说明,岛内民众对协议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一些扭曲事实的声音逐渐在媒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期待的理性探讨。“旺旺中时”最新民调中,有63%的民众希望马英九与民进党主席苏贞昌针对服贸协议公开辩论,显示岛内民众开始理性看待这一争议。在此民意压力下,岛内朝野政党领袖方同意就此协议展开公开电视辩论。目前看,尽管双方都有各自的政治盘算,但外界仍期待辩论能让“真理愈辩愈明”,能让岛内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协议的内容与效果,并早日让协议生效,继续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深入发展。(法制日报 田苇杭)

  • 责任编辑:黄晓夏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