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涵养好气质 满城文明风
2024-09-02 09:47:58来源:东南网责任编辑:陈玮 |
分享到:
|
|
40年来,三明以二次创业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让群众收获满满幸福 东南网9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马丹凤)1984年,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发出“全国学三明、三明学全国”的号召,揭开了全面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序幕。 “要以二次创业精神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上新水平。”40年来,三明市牢记重要嘱托,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推动全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持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颗心围绕人民福祉 一大早,市民王美馨到三元区红杏市场买菜。看着眼前干净整洁的道路、粉刷一新的墙面、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她由衷感叹:“变化真大啊。” 红杏市场有着近30年历史。曾经,这里污水横流、摊位杂乱。经过改造,红杏市场成了特色街区。为了真正做到群众满意,改造前相关部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改造后文明观察团成员时常巡查,及时反映、解决早市高峰拥堵等问题。 这是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惠民利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注脚。 如今的三明,有令人艳羡的“颜值”,福建省最大钢铁厂与城区数十万群众和谐共处,青山环绕、绿水穿城;更有独一无二的“气质”,“好客、不排外”是这里的亮眼标签,“做好人办好事”蔚然成风,各级“好人”入选人数位于福建各设区市前列。三明蝉联三届全国文明城市,入列中国“志愿之城”试点城市。 40年前的三明,却是另一番景象。 当时的三明诞生了福建的第一炉钢、第一台载重汽车、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第一台收音机、第一台洗衣机等。工业兴旺的另一面则是“脏乱差”:煤灰遍地堆,柴房满街搭,垃圾随地倒,污水到处流。 1981年2月,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三明市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率先部署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由此,拉开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序幕。 1984年6月第一次全国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总结推广三明市建设“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精神文明、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新型文明城市经验。“五讲四美三热爱”成为三明的烫金名片。 40年来的精神文明创建之所以没有中断,三明得出的经验就是牢记“人民”二字,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唯一标准。 近年来,三明市每年将80%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深化依法和谐征迁,抓好老旧社区微改造、畅通工程、园林绿地、农贸市场等项目建设,持续拓宽老人儿童微游乐场所改造提升覆盖面,不断完善风雨连廊、无障碍通道、长者食堂等温馨设施,开展加装电梯、物业管理、停车难等“五难”治理。一个个老旧社区“换新颜”、人民群众“展笑颜”的故事在三明各县(市、区)上演。三明市共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16个,涉及19.69万户、1130个小区。 人民满意,人民参与。早在1986年,三明市就探索形成了“六联六建”区域共建模式,走出了一条文明共建新路子。 近年来,三明市深化志愿服务工作,全市近36.8万名注册志愿者、7543支志愿服务队伍的汗水和热爱让精神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生生不息。三明将“满意在三明”与精准志愿服务、“放管服”改革、诚信体系建设等相结合,积极发挥党政机关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机关效能建设持续深化。在2023年省委文明办组织的全国文明城市模拟测评中,三明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知晓率、满意度分别为98%、97.7%。 一盘棋统筹城乡文明 在三明,美好乡村处处可见: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小吃飘香,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青山绿水醉人心,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古色古香,泰宁县上青乡崇际村一草一木皆可入画…… 乡村之美,美在自然风光,亦美在精神风貌。三明一个个乡村修订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涵养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振兴。截至2023年,三明全市1737个村均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各地乡村涌现出一批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典型事例。 40年来,三明市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硕果累累。 文艺工作者、文艺活动走进乡村。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依托流动舞台车常态开展“百场下乡巡演”近20年,走遍三明地区11个县(市、区)141个乡镇(街道),行程70多万公里,惠及农民群众百余万人次;三明市文联与大田县合作,让画家、诗人、音乐家等文艺界人士走进乡村、走近农民,在田间地头、民房民宅奏响“音舞诗会”交响曲;三明市文联先后组织30多名作家参与“行走乡村”活动,历时7年多,“行走”过53个建制村,召开座谈会60余场,采访600多人,相继推出乡村散文集《新阳记》《管前传》《八字桥》,让乡村有了自己的“文化族谱”。 特色文化点亮乡村。在永安市槐南镇,独特的安贞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安贞堡民俗非遗传习馆、大龙逢红色教育基地、恒裕堂红色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文化建设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在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朱子文化成为古村的精神内核,村中与朱熹思想相关的对联、雕刻和壁画等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朱子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等公益讲座常态化开展。 一朵花盛开40年不败 初秋时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风景宜人。碧水环绕青山,鸟鸣和着人声。村内道路干净整洁,农户庭院各有风采。傍晚时分,门前树下几名村民围坐谈笑。 常口村美好生活图景的背后是持续30余年的精神文明创建机制——“创十星评十户”活动。 1989年,常口村率先启动“创十星评十户”活动,有效转变了农村社会风气。1997年4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常口调研时,对“创十星评十户”活动给予肯定。多年来,三明市始终牢记嘱托,印发《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的通知》,“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在全市范围内铺开。 一项机制持续运行几十年,不断完善、不断推广,这在三明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并非个例。 “共建联创”是贯穿三明各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机制。进入新时代,三明市持续深化该机制,印发实施《三明市社区精神文明共建联创制度》,明确了社区精神文明共建联创理事制度、议事制度、工作制度、财务制度和考核通报等5项制度,同时明确共建单位按照自愿的原则出资出力,每年支持社区一定的共建经费。通过深入开展共建活动,三明市有效解决了一批社区道路、卫生、交通、绿化、文体、治安以及水电煤气通信等市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0年打造一个品牌。1987年,三明市开始开展“满意在车间”“满意在科室”“满意在柜台”“满意在公交”等系列“满意在三明”活动。如今,活动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参与对象越来越多,并深化为系统配套的创建工程。2003年三明市明确提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后,“满意在三明”系列活动的内涵更新、更深、更丰富,已经成为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品牌。 40年逐步完善法治。三明市将文明领域立法作为重中之重,出台的8部地方实体法规中,有6部涉及社会文明,包括《三明市公共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三明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三明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等等。 …… 一幅山水画,满城文明风。四十年一以贯之,四十年守正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是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